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九十

九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都可以治晕眩。苓桂术甘汤是治中焦中膈有水饮,就是天平底座不稳的时候,桂枝可通冲脉,能够降逆,所以奔豚的时候有桂枝加桂,降逆就是气往上冲了桂枝能够压下来,白术茯苓把湿排掉。真武汤,是温中除寒,所以用附子,寒湿的人用真武汤。

这条辨讲的是病人本身就是素虚,医生不知道,桂枝汤一下去发汗了,没有好,造成病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

发汗的药吃到胃里面去的时候,所有发出来的力量,从肠胃脏腑都会动,动的时候,肾脏三焦的水全部往外走去发汗,这是很好正常人的体格,但是如果病人素虚的,里面寒湿很盛的人,汗一发掉以后,病证没有解,成为寒湿兼有发热,这发热不是伤区感冒的热,是虚热,发汗就是刺激免疫系统让它发出来,所以一发汗的时候,脏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了,里面是空的,但还有一部份的水在底下,没有完全发掉,这时候会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就是寒在里面,发汗后胃阳功能没有了,水没有办法化掉,水就动悸在这边;

头眩,为什么会昏眩?因为水在中膈,就像苓桂术甘汤证一样昏眩;

振振欲擗地者,就是头重脚轻的现象,为什么?人身上有阴有阳,阳虚就是比正常的阳少很多的时候,阳本身性很轻,阴比较重,阴阳混在一起才能停在中膈下膈,一发汗,阴阳分开来,阳就往上冲,冲上去的阳,中医就叫作浮阳,头会很重,阳气在上面下不来了,这种症状大多是少阴证,少阴讲的是肾,肾虚的人就可以看到,平常如果不注意到肾虚,或不知道,一发汗就有这现象;

万一吃了发表的药,吃完以后病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的,这是真武汤证。

为什么身润动?本来身体虚就是津液不足的现象,筋和肌肉是靠津液来滋养的,津液不够就会润动跳动。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 芍药三两 | 生姜三两 | 白朮二两炙 | 附子一枚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白术去湿,茯苓把湿从小便消导掉。只开白术,湿还在里面出不来。下焦寒,肾阳不够时,用炮附子把水气化,增加了水的温度也方便了小便的导出。导出来又怕病人里虚,所以用芍药和生姜做补药。

用炮附子可以温阳化水。

还有一种人要用真武汤,胖胖的,不管天气冷热,平常坐在那就流汗,中湿之人,湿气很重的人,湿伤于下,就是久坐湿地,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从下面开始伤到人身体,一喝水一喝粥一动就流汗,可能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湿太盛,水没有办法温化出去,只是苓桂术甘汤清不出去,因为湿太久了,会变成寒湿,人会头昏眼花,晕眩很厉害。寒湿的人用真武汤。

白朮和附子和桂枝汤的关系,桂枝汤喝下去,能够壮脾阳,加上白朮能够健脾去湿,附子能够收阳,能够壮阳同时收它的浮阳,阳浮在表面上,要收它的浮阳靠附子,让阳归根,所以在四逆汤的时候用附子,会用到四逆汤的时候,是很危急的,人都冰冷掉了,阳快绝了,身体的动能快没了,附子一下去,能把它全收回来,附子就是这功能,所以脑中风、头部、脑出血的时候,常常用到这药;

因为白朮这药能够收敛,让血跑回血管里面,附子一下去能把血降下来;有的时候,白朮附子单两味在用,这是发脓疡,如果脓疮生在皮肤表面上,把脓挤掉就好了;脓疮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结的下方很深的地方,如果不去掉,它可能会扩散或烂上来,这时候的汤剂,看它那个位置上,都会加白朮附子在里面,这两味能把很深的脓发到表面上来,所以过去治疗癌症,初期硬块,加白朮附子在里面,因为附子的力量很强,一吃我们的体能就会变得很强,把不干净的往皮肤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脓发炎,所以利用白朮把湿去掉,露出来的只是一个头而已,不会扩散,伤口黏黏稠稠的会化脓,所以要加去湿的药,因此癌症的时候,常常用到白朮附子。

真武汤为什么用白芍?因为身润动的时候,肌肉组织四肢上面的血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循环力量不够了,没有办法完全滋润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脏,所以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脉打通,【本草】里面写白芍能通血痹,何谓通血痹?就是血液循环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强,所以妇人的腹痛、月经痛都是用白芍,所以当归芍药散在经方里面很有名;子宫瘀血,西医叫子宫内膜异位,其实是血块在里面而己,芍药能通血痹,就是血瘀积到的地方。芍药能够破瘀;救逆的时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靠附子发散的力量,让芍药把它往回收来。

为什么加生姜?因为有心下悸,中间有水饮在里面,加生姜茯苓让它散开来,然后利小便出来。

真武汤是镇水用的,为什么叫真武?是个神明的名字,玄武就是真武,是镇水的名称。真武平常用在老人利尿,年龄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数多,给西医检査说摄护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可以用此汤方。

茯苓用的比白朮多,所以真武汤是利尿剂,加重茯苓的量,茯苓要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平常茯苓白朮等量在用的。

附子用炮附子,炮附子可以温阳化水,用来把水的温度增加,然后用芍药生姜来补虚,如此就能利尿。

这里因为要排水,所以不用甘草。治疗水肿病的时候尽量不用甘草。

张仲景在利水都不用甘草。不管甘草还是炙甘草,都有蓄水的功能,所以津液不够的时候,才会用来生津。所以在治积水,水肿时,尽量不用甘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所谓「发汗则动经,身振振而摇」是也,治疗中焦胸膈间的水饮此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以行其水也。这是上下表里通通虚掉了,所以真武汤证在人很虚弱的,年纪大的人可以看到。

仲师心法,阳虚者必先救阳。故以「附子」回阳,则振振欲擗地者可己;以「茯苓」化水则心下悸、头眩可己;以「白朮」助吸收水饮,协同「茯苓」化水气,协同「附子」以温中达四肢,以「芍药」「生姜」温通血痹,则身润可己。

脑中风瘀血的时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药用到六,因为血离开了血脉,加重芍药的量让血马上回到心脏;所谓附子能收阳,就是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

【伤寒绪论】曰:凡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忌温药,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平常不得眠都不用热药,用寒凉的药,有的人是津液虚掉了,才可以用真武汤。

【易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为当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

如果露营的时候,晚上吹山风,又喝冷的,一下子剧冷,出来就是真武汤证,体能好的不会得到真武汤证,体虚的人早上起来,头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汤证,这时候阳虚掉了,真武汤本身很热,所以开真武汤吃。

大部份的年轻人得到真武汤证,都是行房事太多,行完房事之后冷浴,又喝冷的,又吹冷气,第二天就变成真武汤证,桂枝汤都来不及,马上变成少阴证,平常看到的多是老年人,男女都可以用。

体质素为中湿之人,常自汗出,常晕眩,此时用苓桂术甘汤无法利水出去的,这时候也要用真武汤;肌肉常润动也是用真武汤。

遇到晕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术甘汤;

遇到寒寒湿的人,就是用真武汤。

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湿,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头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

我们由黄帝外经的骨阴论可知,膝盖骨、囱骨、耳后完骨都属于阴气所生,所以当湿伤于下的时候,下方的阴骨也就是膝盖骨会被伤到。

湿伤于下,比如脚踝关节和膝关节,风湿关节炎。

囱骨,就是小孩子两三岁后,头顶骨缝收合处。

这三个阴骨,对中医辨证帮助很大。

条文解析

  • 核心病机:素体阳虚兼寒湿,误汗后阳气外越,水饮内动。
  • 误治后果:发汗不解,反致虚阳浮越(发热)、水气上凌(心下悸、头眩)、筋脉失养(身润动)、阳虚失摄(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鉴别

方剂 病位 病性 核心药物 主治特点
苓桂术甘汤 中焦中膈 水饮 桂枝、苓、术 天平底座不稳,气逆晕眩
真武汤 下焦肾阳 寒湿 附子、芍、姜 阳虚水泛,头重脚轻

真武汤证病机详解

  1. 阳虚水泛

    • 发汗后脏腑空虚,寒湿未化,水气上冲(心下悸)
    • 浮阳上越(头眩、发热)
    • 阳虚失养(身润动、振振欲擗地)
  2. 筋脉失濡

    • 津液不足致肌肉跳动(身润动)
    • 芍药通血痹,改善四肢循环
  3. 少阴肾虚本质

    • 常见于老年人或房劳过度者
    • 脉象:细小而迟
    • 伴脚冷无力、膝痛(湿伤下焦阴骨)

真武汤方药分析

组方

  • 茯苓三两(主利水)
  • 芍药三两(通血痹,引血归经)
  • 生姜三两(散水饮)
  • 白术二两(健脾祛湿)
  • 炮附子一枚(温阳化水,收浮阳)

配伍特点

  1. 茯苓>白术:强化利尿作用
  2. 附子配芍药:
    • 附子温阳固脱,芍药收敛阴血
    • 共治阳虚血痹(如脑中风瘀血)
  3. 去甘草:避免蓄水

煎服法: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临床扩展应用

  1. 老年病

    • 夜尿频(前列腺肥大)
    • 阳虚水肿
  2. 危急重症

    • 脑出血(附子收浮阳,白术引血归经)
    • 脓疡深发(术、附托毒外出)
  3. 特殊体质

    • 肥胖多汗(寒湿困阻)
    • 久居湿地见膝踝关节痛
  4. 误治救逆

    • 发汗后虚烦不眠(津液内竭型)
    • 露营/冷浴后突发头重(少阴直中)

仲景心法要点

  1. 救阳为先:阳虚水泛必重用附子回阳
  2. 治水三法
    • 茯苓利水
    • 白术渗湿
    • 生姜散饮
  3. 血水同调:芍药破瘀通痹,兼制附子燥性
警示

真武汤证禁用甘草(蓄水),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需严格鉴别。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