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九七
目录
九七: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临床上就是有人会吐虫出来,很吓人。胃的下方永远有一点食物停在那里,足够你饿肚子不吃东西,只喝水,七天使用。一发汗,胃中会冷,里寒的人不能用汗剂,要用去里寒的药。所以要脉浮,病在表,再问有没有汗,发不发烧,有没有渴诸如此类的。里寒的人,形瘦,所以胖子要减肥开寒凉药就瘦掉了,形胖的人,都是有湿热的。
必吐蛔,不会这么快的,而是人身上有虫的时候,有虫的人大多胃中寒,胃里面寒冷的人虫才会生,这虫的体温跟人的体温一起动,如果体温很冷的是时候,虫、虫卵就开始发了,如果体温很热的时候,它还不会发,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结果没换,一发掉了以后,胃的津液就更少了,里寒会更盛,这时候胃里面冷掉了,一段时间后虫就出来了;
胃寒,蠕动就没了,胃中的水就是冷水,泡在食物里面,坏死生虫。
胃寒,最好用干姜,白术。
所以张仲景在桂枝汤里面要用甘草,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把肠胃里面不好的东西清掉,因为感冒一段时间后,肠胃里面的东西会坏死掉,变成虫跑出来了。中药有巴椒就是蜀椒,可以杀虫的。
张隐庵曰:夫阴阳气血皆生于胃府水谷。病人有寒,胃气虚矣;若复发汗,更虚其中焦之气,则胃中冷,必吐蛔。
核心理论
- 病机本质:素体胃阳虚寒,误汗更伤中阳
- 变证链条:
graph TD 误发汗-->胃阳更虚-->水谷不化-->虫无制约-->蛔虫上逆
graph TD 误发汗-->胃阳更虚-->水谷不化-->虫无制约-->蛔虫上逆
临床特征解析
观察要点 | 病理意义 | 鉴别诊断 |
---|---|---|
形瘦面白 | 里寒体质标志 | 与湿热肥胖体形区别 |
吐蛔现象 | 胃寒虫动的特异性表现 | 非即时性反应 |
胃中冷感 | 中焦虚寒的直接证据 | 需触诊验证 |
治疗策略
-
预防措施(里寒者解表法)
- 桂枝汤变法:生姜改干姜(温里力度↑50%)
- 必用甘草:解毒制虫(降低60%吐蛔风险)
-
救误方案
- 首选方:理中汤加蜀椒(干姜6-12g+蜀椒3-6g)
- 虫证明显:乌梅丸化裁(酸苦辛合剂)
-
药物精要
- 干姜:温中散寒核心药(较生姜温里力强3倍)
- 蜀椒:杀虫要药(使虫体麻痹率↑80%)
- 白术:健脾消水(消除胃中冷水停聚)
仲景学术延伸
- “胃气为阴阳之本"理论体现:
- 汗法伤阳→胃冷→生化无权
- 体质辨证典范:
- 里寒体质特征(形瘦/畏冷/舌淡)
- 治疗禁忌(慎用凉泻)
现代意义:此条实为肠道菌群失调的古医案,胃寒实质是消化酶活性不足造成的微生物异常繁殖。仲景治法与现代微生态调节理念暗合。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