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丈量方法
1. 穴位丈量方法
-
同身寸:每个人的身体尺寸不同,因此针灸穴位的丈量需使用“同身寸”。具体方法是将中指弯曲,两个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寸。三个指头宽度为两寸,四个指头为三寸。四肢和经络的丈量主要使用同身寸,而胸腹部有独立的丈量方式。
-
比例法(均等法):任肪和督脉,以及围绕二脉展开的其他经络的穴道。
2. 针刺的深浅
-
季节影响:春夏季节针刺较浅,秋冬季节针刺较深,类似于钓鱼时鱼在不同季节的深浅分布。
-
病情决定深浅:根据病情的不同,针刺的深浅也不同。病在皮毛则浅刺,病在肌肉则刺入肌肉,病在血脉则刺在脉旁,病在肾脏则刺至骨旁。
-
部位差异:腹部可深刺,背部则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胖子和瘦子的针刺深浅也不同。
3. 针刺入穴方法
-
传统方法:古代针灸使用咳嗽辅助进针,以减少疼痛。现代使用针管,无需咳嗽。
-
穴位定位:穴位通常位于肌肉之间、筋与骨之间或筋与肌肉之间,不会在肌肉、骨头或血管上。通过触摸可以找到正确的穴位位置。
4. 成人与幼儿的针刺方式
-
成人:需留针,留针时间根据病情而定,通常为20分钟至数小时。
-
幼儿:采用“单刺法”,即快速进针和出针,不留针。14岁以下的儿童通常不留针,14岁以上则与成人相同。
5. 晕针的处理
-
晕针原因:晕针可能是由于病人姿势不当或针灸刺激引起。中医认为,晕针是治疗有效的表现之一。
-
处理方法:让病人平躺,打开胸腔衣物,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可刺激人中穴或进行十宣放血。
6. 现代针具的使用
-
针号与尺寸:针号越大,针越细。常用的针号为32号,长度为1.5寸,适用于肌肉和四肢。手指等较薄部位使用1寸针,特殊情况下使用28号针处理硬结或瘀血。
-
透针法:透针法用于特定穴位,能够在不伤筋、骨、血脉的情况下达到治疗效果。
7. 黄帝时代的九针
- 九针类型:古代有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各有不同的用途。现代针灸主要使用毫针,古代针具多为金或银制,较粗且易断,现代针具为不锈钢,不易断裂。
总结:
针灸操作需根据病人的体型、病情、季节等因素调整针刺的深浅和方式。穴位定位需准确,针刺手法需灵活,尤其是对成人和幼儿的针刺方式有显著区别。晕针是常见现象,处理得当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现代针具更加精细和安全,透针法等技术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