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纳天干地支歌总结

一、十二经纳天干歌

歌诀: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水。

要点解析:

  1. 天干与脏腑对应关系:

    •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 三焦归于壬(膀胱),心包归于癸(肾)。
  2. 五行属性:

    • 天干分阴阳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 脏(阴)主收藏,腑(阳)主消化,如肝(阴木)与胆(阳木)、心(阴火)与小肠(阳火)。
  3. 中医核心理论:

    • 五行相生相克(木→火→土→金→水)与阴阳平衡是中医辨证的基础。
    • 西医重“形”(结构),中医重“神”(功能与能量),如心脏属火因其持续搏动生热。

二、十二经纳地支歌

歌诀: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要点解析:

  1. 地支与时辰对应:

    • 肺(寅时,3-5点)→大肠(卯时,5-7点)→胃(辰时,7-9点)→脾(巳时,9-11点)→心(午时,11-13点)→小肠(未时,13-15点)→膀胱(申时,15-17点)→肾(酉时,17-19点)→心包(戌时,19-21点)→三焦(亥时,21-23点)→胆(子时,23-1点)→肝(丑时,1-3点)。
  2. 临床应用:

    • 诊断依据: 如凌晨1-3点(肝经时段)易醒,提示肝脏问题;5-7点(大肠经)正常排便代表气血通畅。
    • 治疗验证: 治疗后患者睡眠改善(如肝病患者不再丑时醒),即为疗效指标。
  3. 生理机制:

    • 心火下移小肠,肺金制衡心火(如“水箱”降温),形成人体温度循环。
    • 大肠吸收水分依赖小肠热能,水液气化后由肺布散全身。

三、中医整体观与西医对比

  1. 健康标准差异:

    • 中医以“常人”为基准(如睡眠、二便正常),西医以指标范围判定疾病。
    • 中医在症状初现时干预,西医多在器质性病变后确诊。
  2. 癌症与热力关系:

    • 心脏无癌因持续高热,若全身维持高温(如气化正常),可抑制癌细胞。
  3. 物理医学属性:

    • 中医注重时间、温度、压力、速度的平衡,如膀胱排尿依赖热气球般的气化压力。

四、总结

  • 天干地支歌是中医经络与时辰诊断的核心工具,结合五行阴阳理论,贯穿生理、病理、诊疗全过程。
  • 学习关键:理解“五行生克”与“脏腑表里”,通过症状与时辰关联掌握疾病本质。
  • 实践意义:简化复杂生理过程为符号系统(如壬癸水代表肾与膀胱),实现“外察知内病”。

:后续需结合《黄帝内经》深化气化、津液代谢等内容,逐步掌握“人纪”诊断思维。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歌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