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

一、胆的生理功能与中医理论

  1. 胆属木:在五行中属木,与肝相表里。

  2. 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

  3. 胆的功能

    • 储存和排泄胆汁,助消化。
    •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
    • 胆汁排泄受心脏搏动影响,呈阵发性。
  4. 临床意义

    • 胆病常见症状:口苦、呕吐、视物倒置(胆囊反转)。
    • 治疗原则: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肝脏代谢,清除浊物。
    • 反对盲目切除胆囊,可能导致肝内结石。

二、重要穴位及临床应用

1. 瞳子髎穴

  • 定位:眼外角后方,太阳穴附近。
  • 功能
    • 治疗眼疾(红肿、角膜炎、翳膜)。
    • 偏头痛(太阳透率谷)。
  • 操作
    • 浅刺(0.5寸)或放血。
    • 禁灸(避免留疤)。

2. 听会穴与上关穴

  • 听会穴
    • 位于耳前,张口取穴。
    • 主治耳鸣(分虚实:潜水、噪音等外因可行为治疗)。
  • 上关穴(客主人)
    • 手足少阳、阳明会穴。
    • 近取穴治耳鸣,按阿是穴原则(最痛点下针)。

3. 颔厌穴与率谷穴

  • 颔厌穴:头维穴下一寸,治偏头痛。
  • 率谷穴:耳尖直上1.5寸。
    • 太阳透率谷:治偏头痛立效(三寸针透刺,配合合谷麻醉)。
    • 头痛时机下针效果最佳。

4. 完骨、本神与阳白穴

  • 阳白穴:眉毛中点直上1寸。
    • 阳白透鱼腰:治眼疾(近视、内障)。
  • 本神穴:头临泣旁开,治神志病。

5. 头临泣、目窗穴与风池穴

  • 头临泣/目窗:治风泪眼(迎风流泪)。
  • 风池穴
    • 定位:枕骨下凹处,针向对侧颧髎。
    • 功能:鼻塞、项强、中风(配合风府、风门拔罐刮痧)。

6. 肩井穴

  • 定位:肩峰最高点。
  • 功能
    • 活血化瘀(治血胸、跌打损伤)。
    • 配合足三里防气闷。
  • 注意:禁深针(防气胸)、孕妇禁用。

7. 渊液、辄筋穴

  • 近取穴,少用(多汗区禁灸)。

8. 日月穴与京门穴

  • 日月穴:胆募穴(胆结石治俞募配胆俞)。
  • 京门穴:肾募穴(治肾虚、耳鸣、腰酸)。

9. 带脉、五枢与维道穴

  • 带脉病:环腰痛、下半身冷湿感。
  • 定位:章门下1.8寸,治妇科带下。

10. 华陀夹脊

  • 督脉旁开5分,治腰痛(配足三里+临泣)。

11. 环跳穴

  • 定位: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
  • 功能
    • 骨之始(骨病初始痛处)。
    • 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深针补法)。

12. 风市穴

  • 定位:大腿外侧中线上,膝上7寸。
  • 功能:中风瘫痪、膝无力(配阴市穴)。

13. 阳陵泉穴

  • 筋会阳陵:治抽筋、膝痛(透阴陵泉)。
  • 胆石点:阳陵泉下1寸压痛点,治胆结石痛。

14. 阳交穴与外丘穴

  • 外丘穴:治疯狗咬伤(局部灸+针外丘解毒)。

15. 光明、阳辅与悬钟穴

  • 光明穴:络穴,治眼科。
  • 阳辅穴:胆经子穴(实症偏头痛)。
  • 悬钟穴(绝骨):髓会穴,治骨髓病、中风。

16. 丘墟穴至足窍阴穴

  • 丘墟穴:原穴,治脚扭伤(商丘透丘墟)。
  • 临泣穴:本穴,治带脉痛、乳房硬块、时症(夜半发病)。
  • 侠溪穴:母穴,虚证眼疾、耳鸣。
  • 窍阴穴:井穴,治头昏、昏迷。

三、特殊治疗方法

  1. 太阳透率谷:治疗偏头痛,从瞳子髎透向耳尖直上1.5寸处。
  2. 商丘透丘墟:治疗踝关节扭伤。
  3. 胆石点(阳陵泉下1寸):诊断和治疗胆结石。
  4. 华佗夹脊:配合足三里+临泣治疗脊柱旁疼痛(督脉旁开5分)。

四、临床注意事项

  1. 胆经病变多在子时(23:00-1:00)发作。
  2. 治疗胆病需兼顾心脏和肝脏功能。
  3. 下肢穴位多需深刺至骨膜效佳。
  4. 肩井、风池等穴需注意针刺安全。

五、经络辨证要点

  1. 偏头痛、侧头部病变多属胆经。
  2. 环腰一周的疼痛属带脉病,取足临泣。
  3. 胆经循行部位的疼痛、麻木均可按经取穴。

附:胆经循行与主治

  • 走向:头侧→耳后→胁肋→下肢外侧→足4趾。
  • 主病:偏头痛、眼疾、耳鸣、胁痛、胆结石、中风半身不遂。

足少阳胆经1 足少阳胆经2 足少阳胆经3 足少阳胆经4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