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

一、肝经走向与特性

  1. 流注时间:凌晨1-3点(丑时),气血流注肝经。
  2. 循行路线:从大趾外侧大敦穴起始,沿足背、下肢内侧上行,环绕阴器,经胁肋至头顶。
  3. 交接关系:胆经(子时23-1点)流注结束后转入肝经。

二、肝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

  1. 功能
    • 藏血:睡眠时血归肝,失眠多与肝血不足相关。
    • 主筋:抽筋、癫痫等筋病属肝。
    • 开窍于目:眼疾与肝相关,瞳孔黑属肾。
    • 情志主怒:易怒或抑郁均伤肝。
  2. 病理信号
    • 面色青:肝病本色外显。
    • 凌晨1-3点失眠:肝经异常早期信号。
    • 阴部病症:肝经绕阴器,疝气、妇科病等可从肝论治。

三、肝经重要穴位与主治

1. 大敦穴(井穴)

  • 定位:大趾外侧甲角旁。
  • 主治
    • 疝气(对侧取穴)、睾丸痛、阴部痛。
    • 妇科崩漏、子宫下垂。
    • 性病(如阴部溃疡、小便痛)。
  • 操作:点刺或灸,急救疝气剧痛。

2. 行间穴(荥穴)

  • 定位:第1-2趾蹼缘后方。
  • 主治
    • 肝实症(如急性肝炎、胸胁痛)。
    • 情志病(易怒、失眠)。
  • 特性:肝经子穴,泻肝火。

3. 太冲穴(输穴)

  •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
  • 主治
    • 开四关(合谷+太冲)调全身气血。
    • 高血压、头痛、月经不调。
    • 肝郁气滞(抑郁、胁痛)。
  • 特性:肝经原穴,疏肝解郁要穴。

4. 中封穴(经穴)

  • 定位: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
  • 主治:疝气、小便不利、遗精。

5. 曲泉穴(合穴)

  • 定位: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
  • 主治
    • 肝虚症(皮肤瘙痒、阴挺)。
    • 妇科病(痛经、阴道炎)。
  • 特性:肝经母穴,补肝血。

6. 章门穴(脾募穴+脏会)

  • 定位:第11肋游离端下际。
  • 主治
    • 脾胰疾病(腹胀、水肿)。
    • 五脏虚损(脏会)。
  • 操作:斜刺或灸,忌重击。

7. 期门穴(肝募穴)

  •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
  • 主治
    • 肝病(肝炎、肝硬化)。
    • 热入血室(经期感冒)。
  • 操作:斜刺或灸,配合肝俞俞募治疗。

四、肝病诊疗要点

  1. 诊断
    • 时间辨证:1-3点症状加重(如失眠、疼痛)。
    • 经络按压:肝经沿线压痛(如太冲、章门)。
  2. 治疗原则
    • 实症泻行间虚症补曲泉
    • 俞募配穴:期门+肝俞。
    • 强土制水:健脾(如章门、三阴交)防肝病传变。

五、特殊疗法与奇穴

  1. 开四关:合谷+太冲,调和气血,治全身痛。
  2. 治肝三穴(大腿内侧压痛点):
    • 定位:膝盖上至腹股沟分三等份。
    • 主治:肝硬化、肝癌(压痛提示重症)。
  3. 情志疗法:悲胜怒(引导哭泣缓解肝郁)。

六、临床案例参考

  • 肝癌/肝硬化:针治肝三穴、期门,灸章门。
  • 疝气:大敦点刺,太冲辅助。
  • 失眠:1-3点醒针行间,灸肝俞。

附:肝经穴位速记表

穴位 定位 特性 主治
大敦 大趾外侧甲角旁 井穴 疝气、崩漏
行间 第1-2趾蹼缘后 荥穴(子) 肝火、胁痛
太冲 足背第1-2跖骨间 输穴(原) 郁证、高血压
曲泉 膝内侧横纹头上 合穴(母) 虚证、妇科病
章门 第11肋游离端 脾募+脏会 腹胀、五脏虚
期门 乳头下第6肋间隙 肝募穴 肝病、胸胁痛

:肝经治疗需结合情志调节(少怒多悲)、饮食(酸味入肝,宜天然酸味如柠檬)。

足厥阴肝经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