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1. 脾脏的功能与中医观点

  • 谏议之官:脾在中医中被视为“谏议之官”,负责调节身体平衡,类似臣子向君主进谏的功能。
  • 西医误区:西医认为脾脏功能不重要,可切除;但中医认为脾脏与胰脏合并为“脾系统”,主运化、统血,是后天之本。
  • 表里关系: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血(荣),胃主气(卫),二者通过气血互动维持消化功能。

2. 脾经的生理与病理

  • 主肌肉与四肢: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乏力。
  • 味觉与涎液:脾主味觉,涎液(脾分泌)与口水(肺分泌)不同,脾虚时涎液异常(如中风流涎)。
  • 五行属性:脾属土,味甘,对应黄色食物(如南瓜、小米)。

3. 中风预兆与心脏病警示

  • 中风前兆
    • 手前三指麻:可能6个月内中风。
    • 足阳明胃经(如足三里、丰隆)麻:2周内可能中风,可灸足三里急救。
  • 心脏病预兆:后续心经部分再详述。

4. 关键穴位与临床应用

(1)隐白穴(井穴)

  •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
  • 功能
    • 妇科病(崩漏、白带)。
    • 尸厥昏迷(急救)。
    • 疝气(配合肝经井穴)。
  • 奇穴三毛:灸治失眠(灸至患者入睡)。

(2)大都穴(荣穴)

  • 定位: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凹陷。
  • 功能:脾经母穴,治虚症(如唇白、蛔虫症)。
  • 蛔虫诊断
    • 下牙龈白点。
    • 眼白蓝斑。
    • 肛门夜间痒。

(3)太白穴(俞穴)

  • 定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
  • 功能
    • 脾经原穴,治脾虚(如9-11点倦怠)。
    • 替代大都穴治虚症。

(4)公孙穴(络穴)

  •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
  • 功能
    • “公孙内关胃心胸”:治胃痛、心脏病、气喘。
    • 冲脉主管,治腹胀、妊娠呕吐。
    • 替代足三里治胃出血(避免刺激胃经)。

(5)三阴交(三阴之会)

  • 定位: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 功能
    • 妇科圣穴(痛经、月经不调、不孕)。
    • 水肿、小便不利(配中极)。
    • 安胎:补三阴交泻合谷(气弱血旺)。
  • 禁忌:孕妇禁针(恐致流产)。

(6)地机穴(郄穴)

  • 定位:阴陵泉下3寸。
  • 功能:消炎镇痛,治腹水、妇科肿瘤。

(7)阴陵泉(合穴)

  •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
  • 功能
    • 健脾利湿(水肿、小便失禁)。
    • 风湿性膝痛。

(8)血海穴

  • 定位:膝盖内上2寸,肌肉隆起处。
  • 功能
    • 痛经特效穴(月经期针刺最佳)。
    • 浅针(忌深刺伤筋)。

(9)奇穴百虫窝

  • 定位:血海下1寸。
  • 功能:诊断/治疗寄生虫病(按压痛提示有虫)。

(10)大包穴(脾之大络)

  • 定位:腋下6寸,极泉穴下。
  • 功能
    • 统管全身络脉,协调脏腑。
    • 治中风瘫痪、四肢无力。

5. 脾经循行与治疗思路

  • 经络走向:起于隐白,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部至胸侧大包。
  • 治疗原则
    • 强土制水:水肿需补脾(如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 虚实辨证:新痛为实(泻商丘),久痛为虚(补大都)。
    • 对称疗法:左病右治(如公孙痛可针对侧鱼际)。

6. 脾经与现代疾病

  • 胰脏癌与咖啡:咖啡酸味入肝克脾,长期饮用可能伤脾(胰脏)。
  • 更年期调理:灸三阴交、中极,配合左侧卧(引血归肝)。

总结

脾经是调理消化、妇科、水湿代谢的核心经络,关键穴位如三阴交、公孙、血海可解决多种临床问题。治疗时需结合气血流注(如脾经当令9-11点)与五行生克(甘味补脾,酸味克脾),注重“强土”以治本。

足太阴脾经1 足太阴脾经2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