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小肠经

一、小肠经基础特性

  1. 功能

    • 《内经》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吸收营养、分清泌浊。
    • 与心脏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共同维持消化与体温调节。
  2. 流注时间

    • 下午1-3点(未时)。若此时易疲倦、昏沉,提示小肠功能较弱。

二、核心穴位与临床应用

1. 少泽穴(井穴)

  • 定位:小指外侧指甲角旁。
  • 作用
    • 放血用,治热症(如高热、昏迷)。
    • 为小肠经本穴(属性同火),可促乳汁分泌(配前谷穴)。

2. 前谷穴(荣穴)

  • 定位: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前横纹头。
  • 作用
    • 治妇人奶水不足、时症(下午1-3点发病)。
    • 导引术应用:取“谷”穴引水气上行。

3. 后溪穴(俞穴)

  • 定位: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横纹头。
  • 作用
    • 督脉主穴:治脊椎痛、项强、落枕。
    • 小肠经母穴:虚症(如久肩痛)用补法。
    • 通调督脉与小肠经,临床多用。

4. 腕骨穴(原穴)

  • 定位: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间凹陷。
  • 作用
    • 原穴无虚实之分,治小肠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黄疸)。

5. 养老穴(郄穴)

  • 定位:尺骨小头桡侧骨缝(需转腕取穴)。
  • 作用
    • 治老年眼疾(白内障、近视)、手肘痛。
    • 透针法:养老透间使(心包经),不留针,专治“手不能扭毛巾”。

6. 支正穴(络穴)

  • 定位:腕骨上5寸,尺骨外侧。
  • 作用
    • 虚实皆治,如手臂无力(实)、皮肤疣(虚)。

7. 小海穴(合穴)

  • 定位:肘尖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屈肘取)。
  • 作用
    • 小肠经子穴:泻实症(如生疣、急性肩痛)。

8. 听宫穴

  • 定位:耳屏前,张口时骨缝凹陷处。
  • 作用
    • 治耳疾(耳鸣、中耳炎、耳流脓)。
    • 配合耳门、听会(三焦经/胆经)交替使用,需张口进针。

三、特殊治疗与奇穴

  1. 奇穴三关(肠关、肝关、心关)

    • 肠关:腕横纹上3寸,治腹泻、肠绞痛。
    • 肝关:肠关上3寸,治肝癌疼痛、肋间痛。
    • 心关:肝关上3寸,治心脏病。
  2. 肩痛辨证

    • 肩前痛(大肠经)、肩后痛(小肠经)、中间痛(三焦经)。
    • 按病程选穴:新痛泻小海(子穴),久痛补后溪(母穴)。
  3. 膀胱与三焦气化

    • 小肠热力助膀胱气化,若小肠寒则小便不利,水液代谢异常。

四、总结要点

  • 循经取穴:肩背痛、耳疾、眼病、小肠功能失调。
  • 时辰应用:未时(1-3点)发病优先取俞穴或荣穴。
  • 透针技巧:如养老透间使治手肘痛,立竿见影。
  • 临床思维:结合经络循行与五行属性(如后溪属木,为火经母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精简实用,尤其擅长调理肩颈、耳目及消化问题,掌握关键穴位的补泻与透针法,可显著提升疗效。

手太阳小肠经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