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呼吸引气法、烧山火、透天凉

一、呼吸引气法

  1. 引气的概念

    • 下针后需等待“气至”才能进行补泻操作。气至的标志:针孔周围出现粉红色圈(气至),若为青色则可能刺中血管;病人感觉酸、麻、胀;施针者针感有吸入感。
    • 若患者气弱,需施针者通过自身引气,方法如下:
      • 轻握针柄,关节放松,丹田吸气后吐气,意念将气通过金属针传导至患者体内(金属针属肺金,可导气)。
      • 若刺中动脉出血,可用手掌轻按血肿处,以阳气推动气血运行,6次呼吸后血肿可消退。
  2. 引气手法

    • 捻转法:左右捻转针体,患者出现酸、麻、胀感即为气至;若无感觉但见粉红色圈,亦可判断为气至。
    • 辅助引气:若捻转无效,可轻推上下穴位皮肤,或上下提插针体,激发气感。
    • 呼吸法(严重虚弱者适用):
      • 患者吸气时缓慢提针,呼气时缓慢进针,反复操作至气至。
    • 若仍无气至,说明患者元气大伤,建议改用灸法。

二、烧山火(大补手法)

  1. 适应症:里寒证(如胃寒呕酸、肾寒肢冷),表现为面色青白、喜热饮等。

  2. 操作步骤

    • 引气:逐层进针至深层,直至气至(酸麻胀或粉红色圈)。
    • 分层补法:将针分天、人、地三部(每部约1/3寸):
      • 紧按慢提:快速进针,缓慢提针(类比打气筒加压),每部重复9次。
      • 顺序:天部→人部→地部,共27次。
    • 选穴原则:选择肌肉丰厚处(如足三里、三阴交、复溜),避免井穴等敏感部位。
  3. 注意事项

    • 下针需胆大心细,快速穿过皮层以减少疼痛。
    • 补后可配合艾灸增强疗效。

三、透天凉(大泻手法)

  1. 适应症:实热证(如高热、消渴、肺热咳嗽)。

  2. 操作步骤

    • 引气:同烧山火,需先确认气至。
    • 分层泻法:从深层至浅层操作:
      • 紧提慢按:快速提针,缓慢进针(类比放气),每部重复6次。
      • 顺序:地部→人部→天部,共18次。
    • 出针:泻法后不按压针孔,以利邪气外泄(扪法)。
  3. 选穴原则:根据病症选穴(如尺泽泻肺热,足三里泻胃火),避免误操作为补法。


四、核心要点

  1. 共性原则
    • 所有手法需先引气至,再行补泻。
    • 选穴以肌肉丰厚处为主,避开血管与敏感部位。
  2. 补泻区别
    • 烧山火:由浅至深,紧按慢提,数用九。
    • 透天凉:由深至浅,紧提慢按,数用六。
  3. 灵活应用:结合患者体质与病情调整手法强度及穴位选择。

针刺手法1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