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下针八法
目录
一、揣法(定位法)
操作要点:
- 指甲揣穴:用拇指指甲在穴位上轻掐标记(如太渊穴需避开桡动脉)。
- 分层进针:
- 病在卫(气分):浅刺至皮肉间(如治表证发热)。
- 病在荣(血分):深刺近血脉(如治瘀血疼痛)。
临床意义:
- 避免伤及气血(如刺太渊时掐开动脉下针)。
二、爪法(押手法)
操作要点:
- 固定皮肤:左手拇指按压穴位旁,右手持针沿指甲边缘进针。
- 特殊应用:
- 动脉旁穴位(如经渠、列缺)需用指甲将血管轻推后再进针。
经典案例:
- 动脉旁穴位(如经渠、列缺)需用指甲将血管轻推后再进针。
- “点头针"现象:针体随动脉搏动而颤动(如刺太渊得气时)。
三、搓法(捻转法)
操作要点:
- 补泻区分:
- 补:拇指向前(顺时针)捻转(如烧山火)。
- 泻:拇指向后(逆时针)捻转(如透天凉)。
- 分层应用:
- 在天、人、地三部逐层捻转(龙虎交战)。
四、弹法(轻补法)
操作要点:
- 得气后操作:提针"一豆许”(约1-2mm),用食指轻弹针尾。
- 作用原理:
- 类似"蜻蜓点水",激发经气上行(如足三里治胃痛兼牙痛)。
五、摇法(轻泻法)
操作要点:
- 针尖摇动:提针后左右轻摇针尖(非针柄)。
- 临床配合:
- 与呼吸补泻同用(呼气时摇针增强泻效)。
六、循法(导气法)
操作要点:
- 沿经循按:针后以手指沿经络走向轻抚(如刺合谷后向曲池方向推按)。
- 应用场景:
- 气至迟缓时引导经气(如偏瘫患者刺阳陵泉)。
七、捻法(迎随补泻)
操作对比:
类型 | 操作 | 代表手法 |
---|---|---|
迎法 | 逆经捻转(如肺经从列缺向太渊逆捻) | 白虎摇头 |
随法 | 顺经捻转(如膀胱经从昆仑向承山顺捻) | 青龙摆尾 |
八、提插法(核心补泻)
操作标准:
- 补法:紧按慢提(如打气筒,快进慢退)。
- 泻法:紧提慢按(如抽气泵,快退慢进)。
- 经典应用:
- 子午捣臼(九补六出治水肿)。
下针八法临床整合应用
案例示范(治疗肩周炎):
- 揣爪定位:指甲掐按肩髃穴避开静脉。
- 搓转得气:逆经捻转(泻法)松解粘连。
- 弹摇加强:弹针3次补气血,摇针6次泻瘀滞。
- 循经导引:沿大肠经向曲池方向推按。
古训:“八法如八阵,临证变通乃活法。”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