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法
目录
一、五俞穴治疗法
核心理论:
五俞穴(井、荥、俞、经、合)对应五行与病症特性:
- 井穴(木):主心下满(如乳房胀痛取胃经厉兑)
- 荥穴(火):主身热(如高热刺肺经鱼际)
- 俞穴(土):主体重节痛(如痛风取脾经太白)
- 经穴(金):主喘咳寒热(如哮喘取肾经复溜)
- 合穴(水):主逆气而泻(如呕吐取大肠经曲池)
操作要点:
- 冬春侧重井/荥穴(末梢易受寒),夏秋多用俞/经/合穴
- 案例:膝关节炎(膀胱经俞穴束骨+胆经俞穴足临泣)
二、原络治疗法(主客配穴)
配穴原则:
- 主穴:病变经的原穴(阳经)或俞穴(阴经)
- 如肺病取太渊(肺经俞穴代原穴)
- 客穴:相表里经的络穴
- 如肺病配大肠经络穴偏历
临床应用:
- 内科病(如咳嗽配太渊+偏历)
- 经络病(如肺经实痛不刺尺泽,改用原络配穴)
三、俞募治疗法(背俞穴+腹募穴)
经典配穴:
脏腑 | 背俞穴 | 腹募穴 | 适应症 |
---|---|---|---|
肺 | 肺俞 | 中府 | 肺气肿、哮喘 |
胃 | 胃俞 | 中脘 | 胃溃疡、食欲不振 |
肝 | 肝俞 | 期门 | 肝硬化、胁痛 |
操作注意:
- 热证用针(口渴舌红),寒证用灸(畏寒便溏)
- 小儿仅直刺不留针
四、会郄治疗法(急性痛症)
穴位选择:
- 会穴:
- 脏会章门(如咳血刺章门+肺郄孔最)
- 腑会中脘(如肠炎刺中脘+大肠郄温溜)
- 郄穴:各经气血深聚处(如胃经郄穴梁丘治急性胃痛)
典型病例:
- 痔疮便血:中脘(腑会)+ 温溜(大肠郄)
五、九针疗法(器械选择)
九针分类与用途:
针型 | 现代等效工具 | 主要用途 |
---|---|---|
镵针 | 一次性放血针 | 头面点刺(如太阳穴放血) |
圆利针 | 0.30mm×40mm不锈钢针 | 肌肉酸痛(如肩周炎透刺) |
铍针 | 手术刀片 | 脓肿切开(如痈疽排脓) |
毫针 | 0.25mm×25mm细针 | 内科深刺(如太溪透昆仑) |
火针 | 钨钢烧针 | 脂肪瘤/痞块(三针法) |
临床提示:
- 透穴法(如阴陵泉透阳陵泉)需气足(合谷肌肉饱满者适用)
- 放血优先选三棱针(四肢)或采血笔(头面)
治疗策略对比表
方法 | 最佳适应症 | 补泻特点 | 禁忌 |
---|---|---|---|
五俞穴 | 经络特异性症状 | 利用穴性非补泻 | 井穴孕妇慎用 |
原络配穴 | 慢性内脏病 | 平补平泻 | 表里经同病禁用 |
俞募治疗 | 脏腑功能失调 | 热证针/寒证灸 | 背部感染避用 |
会郄治疗 | 急性炎症/剧痛 | 强刺激泻法 | 虚证慎用 |
九针疗法 | 外科/痛症 | 器械决定疗效 | 凝血障碍禁用放血 |
《针灸大成》精华:
- “五俞穴性为根,原络俞募为干,会郄九针为枝”——先辨病位(经/脏/腑),再选治法。
- 现代简化:毫针+三棱针可解决80%临床问题,特殊病例(如肿瘤)再结合火针。
临床心法:
- 急症先郄会(如胆绞痛取中脘+外丘)
- 慢性调俞募(如糖尿病灸脾俞+章门)
- 痛症透九针(如坐骨神经痛用圆利针深刺环跳)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