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九针与十三鬼穴临床应用
一、回阳九针(急救复苏)
-
穴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
核心应用
- 适应症:心口尚温的假死者(如猝死、休克),争取"回光返照"时间(约30分钟)。
- 操作要点:
- 按序下针(通常6针内可恢复呼吸)。
- 中脘(胃募)为枢纽穴,需精准刺入。
-
现代意义
- 心搏骤停初期配合CPR使用(需针灸师在场)。
- 临终关怀(完成遗愿沟通)。
二、十三鬼穴(精神情志病)
-
源流
- 孙思邈《千金要方》所传,专治癫狂、癔症、附体样症状(如性别错位发声)。
-
操作规范
- 严格顺序: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男左女右转针)。
- 补泻手法:
- 男性:先左后右,左转泻阳邪。
- 女性:先右后左,右转祛阴浊。
-
病机与配穴
- 痰迷心窍:先正取百会、鸠尾(灸)、丰隆(化痰)。
- 无效时启用:十三鬼穴逐穴刺激,配合控涎丹等方药。
4。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七针鬼牀,即颊车,入五分。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三、关键技术对比
要点 | 回阳九针 | 十三鬼穴 |
---|---|---|
目的 | 复苏阳气,延命 | 祛痰开窍,镇惊安神 |
核心病机 | 阴阳离决 | 痰浊蒙窍/邪祟扰动(心肝脾失调) |
下针顺序 | 可不拘顺序,但中脘必取 | 严格按13穴顺序 |
现代应用 | ICU临终抢救 | 精神分裂、癫痫持续状态 |
四、医者自养要诀
-
日常逼毒法
- 晨起拍打八虚(肘窝、腋窝、腘窝、腹股沟)排浊气。
- 揉耳至发红(激活全身气血)。
-
形象管理
- 面色晦暗者需调脾胃(灸足三里、中脘),避免"病医"形象。
临床心法
-
回阳九针:
“心温可救九针回,中脘如炉暖命灰;
莫道半小时短暂,遗言了却无憾归。” -
十三鬼穴:
“鬼穴十三逐邪行,男左女右转针明;
癫狂痰浊皆能镇,孙仙妙术济幽冥。”
注:二者均为"终极手段",需先掌握常规针灸(如癫证先灸申脉/照海,厥证先刺十宣),无效再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