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症:眼、鼻、耳及面部中风

一、治眼证及睛中法

1. 眼睛红肿(湿热证)

  • 治疗:攒竹、丝竹空、耳尖、太阳点刺放血(三棱针,1-2滴血)。
  • 注意:梅花针不适用,刺血宜浅。

2. 白内障(翳膜)

  • 取穴
    • 近取穴:睛明、阳白(胆经)。
    • 远取穴:三间、养老、光明(祛翳)。
  • 睛中法(古法,现代少用)
    • 冷敷20分钟→三棱针穿刺角膜→细针刮除翳膜(痰湿)。
    • 术后温水敷,配合肝经穴(肝开窍于目):肝俞、期门、太冲。

3. 近视/干眼症

  • 治疗:同翳膜取穴(无红肿则不放血)。
  • 加强:肝经穴(肝俞、期门、太冲)。

二、治鼻病(鼻息肉、鼻炎、鼻窦炎)

1. 鼻息肉/鼻塞

  • 主穴
    • 迎香透内迎香(必须透针才有效)。
    • 合谷(消炎止痛)。
    • 通天穴(膀胱经,鼻科要穴)。
    • 上星穴(米粒灸,治鼻窦炎、脓涕)。
    • 风池+对侧颧髎(针下鼻即通)。

2. 流鼻血

  • 取穴:天府(肺经)、合谷(面口合谷收)。
  • 反复出血:检查脊椎压痛点(俞募治疗),或针太渊(肺经母穴)、偏历(大肠经络穴)。

3. 中医理论

  • 肺开窍于鼻:可加肺俞、中府(俞募配穴)。
  • 治疗顺序:先合谷、迎香→无效再加通天、上星。

三、治耳症(耳鸣、耳聋、化脓)

1. 耳鸣/耳聋

  • 虚证(久鸣):补肾为主。
    • 取穴:肾俞、京门(肾募)、复溜(补法,青龙摆尾)。
  • 实证(新发):泻肾经。
    • 取穴:然谷、外关、支沟(飞虎穴,通便调气)。

2. 耳周穴道

  • 轮刺法:耳门、听宫、听会(三焦/小肠/胆经,交替针刺)。

3. 耳化脓(中耳炎)

  • 外治:麝香矾石散(燥湿防腐,比例麝香2:矾石45)。
  • 病因:婴儿出生未倒置拍打,残留羊水→化脓。
  • 治疗:耳周穴+干燥剂喷敷。

四、面部中风(面瘫)

1. 诊断

  • 健侧(可动侧):实际为患侧(神经麻痹)。
  • 患侧(不动侧):健侧(需治疗)。
  • 测试:让患者微笑,不动的一侧为患侧。

2. 治疗

  • 主穴
    • 健侧:地仓透颊车(3寸针贯穿)、合谷(对侧)。
    • 患侧:瞳子髎(太阳经)。
  • 固定针:人中、承浆(防复发,矫正后施针)。

3. 病因

  • 大汗后吹冷风(如运动后直吹空调/风扇)。
  • 预防:出汗后避免骤然受寒,用干毛巾包裹头部。

五、关键总结

  1. 眼病:湿热放血,翳膜取肝经,睛中法为古法。
  2. 鼻病:迎香必透,上星灸效佳,合谷通用。
  3. 耳病:虚补肾,实泻火,化脓用燥剂。
  4. 面瘫:健侧透针+合谷,愈后固定人中承浆。
  5. 防病:避免汗出当风,尤其是头面部受寒。

核心原则

  • 就近取穴+远取穴结合。
  • 虚实辨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 透针法(如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内迎香)增强疗效。

针灸治症2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