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症:胆结石、肝病、脾肿大与胃病治疗

一、胆结石与肝病治症

1. 胆结石诊断与治疗

诊断要点

  • 压痛点:阳陵泉下一寸(胆石点) + 胆俞(第十椎下)。
  • 时间辨证:夜间11点至1点(胆经循行时间)症状加重。

针灸治疗

  • 主穴
    • 胆俞(第十椎下) + 肝俞(第九椎下)。
    • 阳陵泉(胆经合穴) + 胆囊穴(阳陵泉下一寸)。
  • 配穴
    • 巨阙(心募) + 关元(小肠募)——调节心胆气机。
    • 至阳穴(第七椎下)——退黄要穴(胆道阻塞发黄)。

辅助疗法

  • 耳穴:胆、肝、交感(贴压或针刺)。
  • 禁忌:治疗期间忌酒、辛辣、麻油(影响气机运行)。

二、肝病(肝炎、肝硬化、肝癌)

1. 辨证关键

  • 时间辨证:凌晨1-3点(肝经循行)易醒。
  • 症状特点
    • 肝病黄:青黄色(带青),伴恶心、小便深黄。
    • 脾病黄:土黄色(无恶心,少腹满)。

2. 针灸治疗

核心取穴

  • 肝经:太冲(俞穴)、肝关(经外奇穴)、期门(肝募)。
  • 强土(脾胃)
    • 中脘(胃募) + 足三里(胃经合穴)——防肝病传脾。
  • 利水(防腹水)
    • 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利湿)。
    • 肾俞 + 复溜(补肾行水)。

疗程安排

  • 隔日针(一三五或二四六),持续至症状完全消失。

三、脾肿大与胃病治疗

1. 脾肿大(脾虚湿困)

诊断要点

  • 症状:面色黄、少腹胀满、四肢沉重、身重乏力。
  • 舌脉:舌胖有齿痕,脉濡缓。

针灸治疗

  • 主穴
    • 章门(脾募) + 脾俞(第十一椎下)——俞募配穴。
    • 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健脾利水。
  • 固肾(防传变)
    • 复溜(肾经母穴,补法) + 肾俞

2. 胃病(寒热辨证)

寒证

  • 症状:胃冷痛、舌苔白厚、面色苍白。
  • 治疗
    • 灸中脘(隔姜灸) + 足三里(温胃散寒)。

热证

  • 症状:胃灼痛、舌苔黄腻、面赤。
  • 治疗
    • 针中脘 + 内庭(胃经荥穴,泻热)。
    • 公孙 + 内关——宽胸和胃。

胃出血(远血)

  • 特点:黑便(上消化道出血)。
  • 急救针
    • 膈俞(血会) + 隐白(脾经井穴,止血)。

四、核心治疗原则

  1. 胆病:以疏利胆气为主,配合时间疗法(子午流注)。
  2. 肝病
    • 实症(如肝炎)——泻太冲、针阳陵泉。
    • 虚症(如肝硬化)——补复溜、灸关元。
  3. 脾病:健脾+固肾(防传变),重用三皇穴。
  4. 胃病
    • 寒证重灸(中脘、足三里)。
    • 热证重针(内庭、公孙)。

  • 饮食禁忌:治疗期间忌酒、咖啡、碳酸饮料(伤胃气)。
  • 疗程:慢性病需坚持隔日针灸,配合中药调理。

临床心法

  • 肝病治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脾病固肾(土克水,强水以截病势)。
  • 胃病分寒热(舌苔为关键辨证点)。

针灸治症7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