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症:血症、消渴、痞块与肝结石
目录
一、血症(内出血与外伤出血)
1. 外伤出血(脑震荡、胸腹内伤)
- 急救放血:
- 然谷穴(肾经,脑外伤首选)。
- 三毛穴(大趾背青筋,胸痛时用)。
- 冲阳脉(胃经,下肢外伤)。
- 胸腔内出血:
- 肩井 + 足三里(导气下行,瘀血从大便出)。
- 止痛:按经络取穴(如胸前痛取胃经/肾经)。
2. 内脏出血(胃、脾等)
- 禁忌:
- 不针本穴(如胃出血不针足三里,脾出血不针太白)。
- 取穴原则:
- 胃出血:公孙、内关(宽胸止血),中脘(胃募)。
- 脾出血:商丘(脾经子穴),内庭(胃经荥穴)。
3. 病愈信号
- 脏病恢复:半夜饿醒(阳气复)。
- 腑病恢复:中午食欲恢复(胃气复)。
二、朝食暮吐与腹膜炎
1. 朝食暮吐(胃动力不足)
- 病机:胃下口(幽门)阻滞,宿食不化。
- 治疗:
- 中脘穴(针或灸,即刻增强胃蠕动)。
2. 腹膜炎(胆/阑尾破裂)
- 诊断:局部触诊发热(化脓),静卧痛减。
- 灸法急救:
- 肘尖穴(三焦经,隔姜灸至肠鸣,排脓血而愈)。
三、消渴(糖尿病)与痞块
1. 消渴(上中下三消)
- 核心病机:津液不升,燥热内盛。
- 针灸取穴:
- 天突(促津液上承)。
- 关元 + 天枢(调节大肠气化)。
- 阳池(三焦原穴,糖尿特效穴)。
- 第八椎旁(至阳外开1.5寸,经验穴)。
2. 痞块(肝硬化、肿瘤)
- 治疗原则:行阳消阴(灸法为主)。
- 特效穴:
- 痞根穴(第十三椎旁开3.5寸)。
- 消积穴(脚跟后上3寸)。
- 操作:
- 隔姜灸痞根、消积,配合肝俞、太冲针刺。
- 关键:
- 固胃气(足三里、中脘),保证睡眠(阳气循环)。
四、肝结石(术后胆管淤积)
1. 症状特点
- 凌晨1-3点剧痛,便秘,胆区压痛。
2. 针灸治疗
- 止痛:
- 肝关穴(经外奇穴,对侧取)。
- 利胆:
- 日月(胆募)、期门(肝募)。
- 通便:
- 天枢(大肠募)、支沟(三焦经)。
- 灸法:生姜灸痛处(行阳散结)。
五、核心治疗策略
- 血症:
- 外伤重放血,内脏出血避本穴。
- 腹膜炎:肘尖灸法救急,促脓血排出。
- 消渴:调三焦气化,重用关元、阳池。
- 痞块:灸痞根、消积,兼护胃气。
- 肝结石:止痛+利胆+通便三管齐下。
注:
- 胆切除后:总胆管易淤积成石,需长期疏肝利胆。
- 便秘警示:浊气上冲可致狂症,务必保持大便通畅!
临床心法:
- 治痞先护胃,留人治病为第一要义。
- 灸法行阳,专克阴积肿块(如肝硬化、肿瘤)。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