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结第五:法音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岐伯说:天地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自然界气候时令的变化表现为寒热相互交替推移。就阴阳的属性而言,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含的是阴多还是阳多?阴阳的象数各不相同,阴的法则是偶数(二、四、六、八、十),阳的法则是奇数(一、三、五、七、九),由此构成了阴阳盛衰的各种现象。发生在春夏的疾病,因春夏属阳,夜短昼长,是阴气少而阳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阴气少而阳气多。对于这类阴阳不能调和的病变,应该在哪一经用补法、在哪一经用泻法呢?发生在秋冬的疾病,因秋冬属阴,昼短夜长,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阳气少而阴气多。因为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偏衰,所以草木的茎叶(相对于根部而属阳)就会因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萎凋零,水湿和雨露就会下渗并滋养于它的根部(相对于茎叶而属阴)而使之更加粗壮,由此就顺应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完成了阴阳相移的转化。根据这种阴阳盛衰相移的情况,发生在秋冬的疾病,又应该在哪一经用泻法、哪一经用补法呢?在感受了四季反常气候而生的异常邪气后,因治疗不当以致病邪离开经脉,流传无定,甚至深人脏腑,而造成各种疾病的情况真是数不胜数,这主要是因为不懂得经脉根结本末的含义,不了解五脏六腑之开、阖、枢的深浅出入的作用,以致机关折损,枢纽败坏,脏腑开阖失司,精气走泄不藏,体内的阴阳之气受到极大的损耗,而正气也不能再起而抗邪所致的。至于运用九针调和根结本末的玄妙机理,其大要就在于经脉本末根结开阖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够懂得经脉本末根结开阖有始有终的含义,那么一句话就可以把九针的奥妙说完;如果不懂得终始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也就要消亡了。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就是指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之次趾前端的厉兑穴,其上端结于额角处的颡大。所谓颡大,就是指钳束于耳之上方、额角部人发际处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内侧之次趾前端的足窍阴穴,其上端结于耳部的窗笼。所谓窗笼,就是在耳孔前面、耳屏之前的凹陷中的听宫穴。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阳明为三阳之里,主里而为阖;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如门户之枢纽而为枢。由于太阳主表为开,敷布阳气以卫外,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表阳不固、皮肤干枯,外邪易于侵袭人体而出现急暴发作的病证。所以对于这类暴发的病证,就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谓"肉节渎"的"渎"字,是皮肤肌肉干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阳明主里为阖,受纳阳气以供养内脏,倘若阖的功能受损,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引起四肢痿软无力的痿疾。所以对于这类痿疾,就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谓"无所止息"的意思,是说胃气不运,就会导致真气留滞不行,病邪盘踞不去而发生痿疾。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可出可人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所以对于骨繇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骨繇病患者,骨节弛缓不收。之所以称它为"骨繇",就是因为其患者骨节缓纵而会出现身体动摇不定的病状。对于以上各种病证,都要根据三阳经开、阖、枢的不同作用和相应的病候,从各种病证的具体病象中找出其致病的真正根源所在,才能给予正确的治疗。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阴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其上端结于上腹部的太仓(即中脘穴)。足少阴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心的涌泉穴,其上端结于咽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其上端结于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向下联络于膻中穴。太阴是三阴之表而为开;厥阴是三阴之里而为阖;少阴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由于足太阴主脾,在表为开,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脾失运化,不能转输水谷精气,而在上出现痞塞不通的膈塞,在下出现直泻无度的洞泄。对于这种膈塞以及洞泄的证候,应当取用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以说足太阴脾开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因阴中之阳气不足而发生此类疾病。足厥阴主肝,在里为阖,倘若阖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肝气阻绝于内,精神抑郁而时常感到悲哀。对于这种时常有悲哀之感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足少阴主肾,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肾经脉气有所郁结以致大小便不利。对于这种二便不通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凡是这种有经气郁结不通的病证,都属于虚证,当取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以上两段,统论足之三阴三阳的经气,都根于四肢末端,而分别结于头、胸、腹等部位。从根部到结部的走行方向,都是由四肢走向躯干,这就说明了十二经的经气,都是出自四肢末端,而分别走向头面与躯干内脏,渐行渐深,渐行渐大的。由此可知,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有出入流注等名称,也是基于这种根结理论而得出的。十二经各有根结这一理论,在经络、腧穴以及针刺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将本篇与《灵枢·卫气》所载之"十二经标本"的内容合参并阅,就可以对根结标本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至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京骨穴,注于经穴昆仑穴,上入于天柱穴,下入于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足窍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丘墟穴,注于经穴阳辅穴,上入于天容穴,下入于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厉兑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冲阳穴,注于合穴足三里穴,上入于人迎穴,下人于丰隆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少泽穴,其脉气流于经穴阳谷穴,注于合穴小海穴,上入于天窗穴,下人于支正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关冲穴,其脉气流于原穴阳池穴,注于经穴支沟穴,上入于天牖穴,下人于外关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商阳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合谷穴,注于经穴阳溪穴,上人于扶突穴,下人于偏历穴。

以上所述,就是所谓手足三阳经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根、流、注、人的部位,凡是属于血气在经络中满盛的病证,都可以取用这些穴位泻之。

本段是论手足三阳经的脉气,皆自"井穴"而出,并通过"经穴"、“合穴"或"原穴"等, 入于颈部及络脉的情况。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经脉之气在一日一夜中周行于人体五十次,以运行五脏的精气。倘若其运行太过或不及,而不能恰好达到周行五十次的次数,就属于失常的状态,称做狂生。所谓运行五十周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五脏都能够得到精气的营养。这种内在的功能健全与否,可以通过切按寸口的脉象,计算其搏动的次数而知晓。如果在切按寸口脉时,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中,没有一次歇止,就说明五脏健全,精气充足,五脏都能够得到精气的充养;如果脉搏在四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一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三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两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二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三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四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不满十次的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五脏都已得不到精气的充养,而五脏之气也就都已衰败了。由此,根据脉搏跳动歇止的情况,就可以预测患者的死期,其大要在本经《终始》篇中已有了详细的阐述。也就是说,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之内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五脏健全、脏气充盛的正常脉象;倘若出现脉搏跳动有歇止或脉搏跳动出现忽快忽慢而搏动不规则的现象,那么,就表示病人的死期临近了。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黄帝说:一般所说的,人之五种不同形体之间的差别以及正常形体和异常形体之间的差别,是指其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营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方面来说的,这些我都已经知道了。但这都是对平民百姓等体格强壮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显贵的人,他们都是饮食精美、养尊处优的人,其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的运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在体质状况和生活情况上都迥然不同,那么,在给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吗?

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粮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么能相同呢?一般针刺的原则是气行滑利的,出针就要早一些;气行涩滞的,出针要就迟一些。气行滑利的,针感出现快,所以应该用小针并浅刺;气行涩滞的,针感出现慢,所以应该用大针并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针,浅刺的则要尽快出针。根据以上所说的针刺原则来看,针刺平民百姓那一类形体壮实的病人,就要深刺并留针;针刺王公贵族那一类形体柔脆的病人,就适宜用细小的针徐缓轻刺并尽快出针,这都是因为这类人的经气运行急疾滑利的缘故。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之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

岐伯说:如果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亢进,外似虚而内为实,就说明是邪气在体内占着优势,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相应的,如果外表形体魁伟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低下,外似实而内为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使用补法来补益正气。倘若外表形体不显强健,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低下,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已经虚弱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就不可以再用针刺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针刺,就会导致虚上加虚,虚上加虚就会导致内外阴阳全都衰竭,血气也都耗尽,五脏精气空虚,筋骨痿弱、骨髓枯涸。老年人精气已衰的就会因此由衰而绝、甚至于死亡;壮年人精气充足的,也会因此耗损严重而难以恢复。倘若外表形体强健壮实,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亢进,这就被称做阴阳表里血气都处于亢盛状态,应该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以达到排除病邪、调整正气的目的。所以说,病气有余的属于实证,应当用泻法来治疗;病气不足的,属于虚证,应当用补法来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施用针刺治病而不懂得形体病气顺逆的意义以及补泻的作用,就会导致正气和邪气相互搏挣。倘若对邪气满盛的病证误用了补法,就会使阴阳各经的血气满溢于外,肠胃之气壅滞不通、充塞腹内而致腹部胀满,肝肺二脏的脏气不得宣通而致气机壅塞于内,阴阳运行失常而发生错乱。相应的,倘若对正气虚衰的病证误用了泻法,就会使经脉因得不到营养而空虚,血气因过分耗损而衰竭枯涸,肠胃运化软弱而无力,皮肤瘦薄而附骨,毛脱发折,腠理憔悴萎弱,见到这些证候,就可以预测到其死期不远了。

“病气”,在此并非指病邪之气,而是相对于在外的形体表现而言,指在内的受病脏腑的功能表现(亢进或低下)。脏腑功能的亢进(有余)或低下(不足),都属病态,故称其为"病气”。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说使用最后那种治疗方法的医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病患时是不能不特别谨慎的。

在针刺之前,必需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而出现的各种病候,五脏脉的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取用适当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一、核心概念:根与结

  • :经脉之气的始生之处(多为井穴)。
  • :经脉之气的归结之地(多位于头面胸腹)。
  • 作用:通过根结理论指导针灸治疗,调节阴阳气血。

二、足三阴三阳经的根结与开阖枢

  1. 足三阳经

    • 太阳经:根于至阴(足小趾),结于命门(目)。为“开”,主表;开折(功能失常)则皮肉虚弱,暴病频发,取太阳经补泻。
    • 阳明经:根于厉兑(足次趾),结于颡大(鼻咽部)。为“阖”,主里;阖折则气滞痿疾,取阳明经调治。
    • 少阳经:根于窍阴(足四趾),结于窗笼(耳中)。为“枢”,主转枢;枢折则骨节弛缓(骨繇),取少阳经调治。
  2. 足三阴经

    • 太阴经:根于隐白(足大趾),结于太仓(中脘)。为“开”,开折则脾失运化(膈洞),取太阴经补泻。
    • 少阴经:根于涌泉(足心),结于廉泉(喉)。为“枢”,枢折则血脉瘀结,取少阴经调治。
    • 厥阴经:根于大敦(足大趾),结于玉英(膻中)。为“阖”,阖折则气绝善悲,取厥阴经补泻。

三、十二经的根、溜、注、入穴位

列举各经气血运行的四个关键穴位(以足三阳、手三阳为例):

  • 足太阳:至阴(根)→京骨(溜)→昆仑(注)→天柱、飞扬(入)。
  • 手阳明:商阳(根)→合谷(溜)→阳溪(注)→扶突、偏历(入)。
    (其余经脉类似,强调“盛络皆当取之”。)

四、脉象与五脏之气

  • 五十营:气血一昼夜循环50周,供养五脏。脉象代歇提示脏气衰败:
    • 50动无代:五脏气足;
    • 不满10动一代:五脏气绝,预后不良。

五、针刺原则与禁忌

  1. 因人施针

    • 布衣(体力劳动者):气血涩滞,需深刺久留。
    • 王公大人(养尊处优者):气血滑利,宜浅刺轻缓。
  2. 形气与病气的补泻

    • 形病俱实:急泻邪气;
    • 形病俱虚:禁刺(易致阴阳俱竭);
    • 形虚病实:先泻邪;形实病虚:先补正。
  3. 调阴阳为要

    • 误补实症或泻虚症会导致气血逆乱,甚至死亡。
    • 上工(高明医者)平气,下工(庸医)绝气,强调审五脏、经络、皮脉虚实再施治。

六、关键警示

  • 不知根结理论,易致“折关败枢”,阴阳失调。
  • 针刺需遵循终始(整体观),否则“针道咸绝”。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