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的禀赋不同,性情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形体有高有矮,一切生理病理的现象,就其性质来说,都是有阴有阳的。我想听你谈一谈这些差异的区别以及相应于这些差异而使用的不同针刺方法。

少师回答说:人体所含的阴阳,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属性也是相对而言的,阴之中还可以再分出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出阳,只有明确了解和掌握了阴阳的规律,才能找到恰当的针刺方法来调其不和;只有知晓了开始发病时的病性,是属于阴的还是属于阳的,治疗起来才能有理有据;此外,还要认真诊察致病的原因,根据四季时令的变化来把握发病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所选定的治疗方法,其功效在内要与五脏六腑的病候相合,其功效在外要与筋骨皮肤的病候相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不仅身体的内部有阴阳之分,身体的外部也有阴阳之分。

在体内,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在体表,筋骨属阴,皮肤属阳。根据这种内外阴阳的关系,再由病候所发生的部位,就可以初步选定针刺治疗所要用的穴位。所以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亦属阴,如果五脏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荥穴和输穴;相应的,外为阳,体表的皮肤亦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合穴;此外,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却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的病在阳中之阴,就应当针刺阴经的经穴;相应的,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却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的病在阴中之阳,就应当针刺阳经的络穴。至于疾病的证候,其发病的部位也可以用阴阳来分类。病邪在体表阳分的疾患叫做风;病邪在体表阴分的疾患叫做痹;体表的阴分和阳分都有病的疾患,叫做风痹。病患在外表有形态的变化而没有疼痛感的,是病在浅表、在皮肉筋骨,是属于阳的一类疾病;病患在外表没有形态的变化却有疼痛感的,是病在深处、在五脏六腑,是属于阴的一类疾病。在外表没有病形的表现却感到疼痛的这一类病证,其属阳的体表完好如常,只是属阴的五脏六腑有病,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而不要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反之,在外表有病形的表现而不感到疼痛的这一类病证,其属阴的五脏六腑是没有病的,只是属阳的体表受到了损伤,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而不要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至于表里阴阳经都发生病患时,则有时会在体表出现病形的表现,有时就会因病在脏腑而在体表不出现病形的表现。倘若此时再感到心中烦躁不安,那就叫做阴病甚于阳病,即属阴的五脏受病比较厉害,这时的病情就是所谓的既不全是在表,又不全是在里,表里阴阳都已受病的情况,病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就难以治疗了,而离其形体的败坏也就不久远了。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外表的形体和体内的气机发生病变时,其发病之先后以及所发之在内在外的病证都是与其病因相应的,这之中的情形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风寒。之邪外袭,必先侵袭于在外的形体;忧恐忿怒等情志刺激,必先影响到体内气机的运行。气机的活动失于协调,就会造成五脏不和,而使五脏发病;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在外的形体受伤,而在肌表出现相应的病证;风邪伤及筋脉,就会在筋脉出现相应的病证。这就是形体与气机受到了伤害,而相应地在外与内发病的情况。

黄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怎样去合理使用针刺治疗呢?

伯高回答说:得病已经九天的,针刺三次就可以痊愈;得病已经一个月的,针刺十次也可以痊愈。不论病程时日的多少长短,都可以根据这一病三日就针刺一次的原则,来估计出祛除病邪最适当的治疗次数。如果有久患痹病而不能治愈的,就应当诊察他的血络,在有瘀血的地方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出尽恶血。

黄帝问:外因与内因所致的疾病,在针刺时有难治与易治的不同,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外邪伤人,形体先病而尚未传人内脏的,是病在浅表,其针刺的次数可以按照一般的标准减去一半,即原来患病一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只要针刺五次就可以了;内因所伤,内脏先病,再由里达表而影响到在外的形体也相应地出现病证的,是病在深处,这时其针刺的次数就要按照一般的标准加上一倍,即原来患病一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需要针刺二十次才可以。这些都是以患病一个月作为标准,来说明外因与内因所致疾病在治疗上的难易区别。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人的形体有缓有急,元气有盛有衰,骨骼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从这几方面去观察,怎样可以断定一个人是长寿还是短命?

伯高回答说:形体与元气相称,内外平衡的,就会长寿;反之,不相称、不平衡的,就会短命。皮厚肉坚,能够相称的,就会长寿;皮厚肉脆,互不相称的,就会短命。血气经络旺盛充实,胜过外表形体的,就会长寿;反之,血气经络衰退空虚,其情况还不及形体的,就会短命。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

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而皮肤和缓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紧张的人,就会短命。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属表里如一,内外俱强,就叫做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属外实内虚,脉气不足,是气衰的征象,出现气衰就表明其寿命不长了。形体充实而面部颧骨低平不起的,是骨骼弱小,出现这种形体充实而骨骼弱小之情况的人,就会短命。形体充实而臀部肌肉丰满且在其肩、肘、髀、膝等肌肉突起的地方也都是肌肉坚实而肤纹清楚的,就叫做肉坚,像这样的肌肉坚实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臀部肌肉瘦削,没有肤纹且不坚实的,就叫做肉脆,像这样的肌肉脆薄的人,就会短命。这些都是由各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判定在外之形体和在内之元气的盛衰,以及形体与气血之间是否平衡统一,就可以观察、推测出人的生命寿天。作为医生必须明了这个道理,知道如何确定形体的强弱,判定元气的盛衰,观察形与气之间平衡协调与否,然后才能在临床上诊察病人,决定治疗措施,判断生死预后。

黄帝说:我听说人的寿命长短可以通过观察某些部位而大致估计出来,但究竟能活到多少岁数,我还是无法测度。

伯高回答说:就面部来说,如果耳边四周的骨骼塌陷,低平窄小,高度还不及耳前的肌肉,这样的人不满三十岁就会天亡;倘若再加上因外感内伤等原因而患了其他疾病,那么不三十岁就会天亡了。

黄帝问:形体与气两者相比有过与不及之时,怎样用它来辨别一个人长寿还是短命?

伯高回答说:平常之人,气足神全胜过形体的,即使外貌较为瘦小,也会长寿。得了病的人,如果形体肌肉已消瘦不堪而脱陷,即使气能胜形,即气还不衰,但由于形体恢复困难,形脱则气难独存,所以仍是会死亡的;倘若形能胜气,由于元气已经衰竭,气衰神衰,因此即使外表的形肉没有脱减,其病情也同样很危险,不会长寿。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说:我听说刺法中有"三变"的说法,什么叫做三变?

伯高回答说:所谓三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病证而设立的三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其中有刺病在营分的,有刺病在卫分的,还有刺寒痹留滞在经络之中的。

黄帝问:针刺这三种病的方法都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刺病在营分的,是用点刺放血的方法,使营分的病邪随郁血而外泄;刺病在卫分的,是用摇大针孔的方法,以疏泄卫气,并使卫分的病邪得以消散;刺寒邪留滞经络而形成痹证的,是用蟀刺的方法或是针后药熨的方法,使热气入内温煦经脉并驱散寒邪。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黄帝问:营分病、卫分病以及寒痹的症状表瑚都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营和血是一体的,营分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是寒热往来,气弱无力,邪在营血而上下妄行的现象。卫和气是一体的,卫分病的症状,主要是因气机不畅所致的气痛,表现为无形而痛,时来时去,忽痛忽止,此外还有腹部胀满不舒,或腹中肠鸣作响等症状,这些都是因风寒外袭,客于肠胃之中,气机不通而导致的。寒痹的症状,是因寒邪停留于经络之间,血脉凝滞不行所产生的,故而其症状表现为久病难去,肌肉时常疼痛并伴有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感觉。

黄帝问:刺寒痹时使热气内入的方法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刺寒痹时使热气内人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对于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体强健,皮厚肉坚,可以用火针或艾灸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对于那些王公贵族,他们养尊处优,皮薄肉脆,则适宜采用针后药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黄帝问:药熨的制法及其应用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药熨的疗法,是取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于姜一斤,桂心一斤,共四种药料。将后三种药都用牙齿嚼碎成豆粒一样大小,然后一起浸泡在酒中;再取丝绵一斤,细白布四丈,也一起浸泡在酒中。此后再把盛有酒的酒器,放到燃烧的干马粪上去煨,不过酒器的盖子必须用泥土涂抹密封,不能让它露气。待到煨了五日五夜之后,将白布和丝绵取出晒干;晒干之后,再重复浸人酒中,不计次数,直到把酒吸尽为止。每浸泡一次,都要泡够一天一夜的时间,再取出晒干。待酒汁已被吸尽之后,就把药渣也取出来晒干,并将药渣与丝棉都放在夹袋内。这种夹袋,就是将双层的布再对折之后而制成的,每个夹袋都有六七尺长,一共要做六七个夹袋。使用的时候,先将夹袋放在生桑炭火上烤热,再用它来温熨寒痹局部施针的部位,使温热传入里面的病所;夹袋冷了,就放到生桑炭火上去烤热,烤热后再来熨,一共要熨三十次才能停止。熨后就会出汗,汗出来了,要用夹袋来擦拭身体,也是要擦三十次才能停止。擦干汗液之后,要在没有风的室内活动,切记不要受风。每次针刺都必须配合药熨,这样治疗,寒痹才能痊愈。这就是所谓的用药熨使热气内人的方法。

一、核心主题

本篇通过黄帝与少师、伯高的对话,系统阐述了人体体质阴阳刚柔的差异及其与疾病、寿命的关系,提出了基于阴阳辨证的针刺治疗原则和判断寿夭的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阴阳体质分类与针刺治疗

    • 阴阳层次
      • 内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 外阴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 针刺法则
      病变部位 针刺方法
      阴之阴(五脏) 刺阴经荥穴、输穴
      阳之阳(皮肤) 刺阳经合穴
      阳之阴(筋骨) 刺阴经经穴
      阴之阳(六腑) 刺络脉
    • 病症鉴别
      • 阳病(风):有形无痛→阳伤,急治阳
      • 阴病(痹):无形有痛→阴伤,急治阴
      • 风痹(阴阳俱病):形时隐时现+烦心→预后不良
  2. 形气病变规律

    • 病因病机
      • 外因:风寒伤形→影响筋脉
      • 内因:情志伤气→波及脏腑
    • 治疗策略
      • 形病未入脏:疗程减半
      • 脏病及形:疗程加倍
      • 久痹:刺血络放血
  3. 寿夭判断标准

    • 三大关键指标
      1. 形气相称(协调则寿)
      2. 皮肉相裹(紧密则寿)
      3. 气血>形体(功能胜于形态则寿)
    • 具体体征
      特征 预后
      形体充实+皮肤松弛 寿
      形体充实+皮肤紧绷
      颧骨低平(骨小)
      肌肉坚实有纹理 寿
      面部轮廓低平 早夭
  4. 刺法三变

    • 分类与适应证
      刺法类型 治疗目标 病症表现 治疗方法
      刺营 血分病 寒热、少气、血瘀 出血
      刺卫 气分病 气滞痛、肠鸣 调气
      刺寒痹 寒邪滞留 顽固疼痛、皮肤麻木 火针(民)/药熨(贵)
    • 药熨法详解
      • 配方:淳酒20斤+蜀椒/干姜/桂心各1斤
      • 制法:药酒浸泡五日→桑炭炙药巾→热熨30次
      • 注意:避风,配合针刺使用

三、临床指导价值

  1. 诊断学意义:建立"形-气-阴阳"体质评估模型
  2. 治疗学创新
    • 首创"病变层次-针刺部位"对应法则
    • 发展出差异化治疗(如寒痹的阶级化方案)
  3. 预防医学思想:通过形体特征预判健康风险

四、现代应用启示

  1. 体质辨证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先导作用
  2. 药熨法可视为古代物理疗法的典范
  3. “形气相任"理念与现代健康评估的契合性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