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针第七:法星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针刺的要点,在于以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为最好。九种针具之所以适合于临床应用,就在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长的、短的、大的、小的,都各有其不同的施用对象;如果使用不得法,病证就不能治愈。疾病在浅表,却用针深刺,就会损伤内部的肌肉,并导致皮肤上发生脓肿;疾病在深部,却用针浅刺,则非但病气不能泻除,而且皮肤上也会发生大的疮疡。病证轻微的,却用大针去刺,刺激过重,就会使元气泻伤太过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病证严重的,却用小针微刺,邪气得不到疏泄,也难以获得一定的疗效。因此,如果不能选用适宜的针具进行针刺,应该用小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大针,刺之过分,就会损伤正气;而应该用大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小针,刺之不足,则病邪也不能祛除。以上我已经说明了误用针具的害处,下面再让我来谈一谈各种针具的合理施用方法。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病在皮肤浅表而游走不定的,当取用箭头形的镌针在病痛的所在处进行针刺,以泻除风热;但如果患部的肤色苍白而并无红肿充血的迹象,则说明热邪已去,就不能再取用镌针来进行治疗。病在皮下浅层的肌肉或肌腱之间的,当取用针端呈卵圆形的员针在病痛的所在处施行推摩,以流通气血。病在经络、属于顽固性的痹证的。当取用三棱形的锋针来进行治疗,以作刺络放血之用。病在经脉、属气虚不足的虚证而应施用补法的,当取用不刺人皮肤的锟针分别按压在各经的井穴、荥穴等腧穴上,以使其血气流通。病属于脓疡之类的,当取用剑形的铍针来进行治疗,以作切开排脓之用。病属痹证急性发作的,当取用既圆且锐的员利针来进行治疗,深刺之,以治暴痛。病属痹病疼痛日久不愈的,当取用形如毫毛的毫针来进行治疗,可较长时间地留针,以去痛痹。病已在深部的,当取用长针来进行治疗,以去在内之邪。患水肿病而在关节间积水以致关节不通利的,当取用针锋微圆的大针来进行治疗,以排出关节内所积聚的水液。病在五脏而顽固盘踞、难以祛除的,也当取用锋针来进行治疗,在各经的井穴、荥穴等腧穴上施用泻法,并根据这些腧穴与四季时令的相应关系,灵活确田。

本节指出了九种针具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主旨是要说明应该按照九针的适用范围,对不同的病证使用相应的针具,从而阐明了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含义。把九针的作用归纳起来,再结合现代临床上的使用情况,就大致可将其分为四类①镌针用于浅刺放血,现代临床已很少采用,而多以皮肤针等来代替;②员针和锭针是作为在皮肤浅表进行揩摩与按压之用的,现代临床也已很少采用;③锋针用于刺络放血,铍针用于切开排脓,大针用于通利逐水;其中,大针是加大型的锋针。现代对于痈疡切开排脓的操作已由外科进行,所以大针和铍针都已很少使用。只有锋针,即现在所说的三棱针,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④员利针、长针、毫针之中,员利针已由毫针代替,长针就是加长型的毫针。而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毫针。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一般而言,针刺有九种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于治疗九种不同的病情。

第一种叫做输刺。输刺,就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部位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的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腧穴(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以及肾俞)。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就是病在人体上部的,而取用距离病所较远的下部的腧穴,也就是针刺足三阳经所属的下肢的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患病经络之经与络间结聚不通的地方。

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针刺皮下浅部小络脉所属的血脉(小静脉),使之出血以泻其邪。

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和肉的间隙。邪在诸经分肉之间的用这种方法。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切开排脓,以治疗较大的化脓性的痈疡。

第七种叫做毛刺。毛刺,是浮浅的刺法,就是在皮肤上浅刺,仅人皮而不进肉,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

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身体左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右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身体右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左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的交叉针刺法。

第九种叫做蟀刺。蟀刺,就是用烧热的针来治疗寒痹证。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针刺方法还有十二种,以适应于治疗十二经之不同的病证。

第一种叫做偶刺。偶刺法,就是用手直对着胸前和背后,当痛处之所在,一针刺在前胸,一针刺在后背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心气闭塞以致心胸疼痛的心痹证。不过在使用这种刺法时,必须斜刺进针,以防伤及内脏。

第二种叫做报刺。报刺法,是用于治疗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痛势上下游走不定的病证。针刺时,用右手在痛处直刺进针且不立即出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部位循按,等到按到新的痛处之后再将针拔出,并刺入新按到的疼痛部位。

第三种叫做恢刺。恢刺法,就是直刺在筋的旁边,然后再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扩大针孔,以舒缓筋脉拘急之症状的针刺法。这种刺法,适用于治疗筋脉拘挛而致疼痛的筋痹病。

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直刺一针,在其左右两旁又各刺一针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范围较小而部位又较深的痹证。这种针刺法,三针齐下,所以也有称它为三刺的。运用三刺,主要就是为了治疗寒痹之气范围小且部位深的那一类疾病的。

第五种叫做扬刺。扬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刺一针,再在四周刺四针,且都用浅刺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部位较浅的病证。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直针刺法,就是在针刺时将穴位处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但不刺人肌肉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浅的病证。

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法,在操作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刺而入,直针而出,取穴较少且刺人较深,用以治疗气盛而有热的病证,主泻热。

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法,适用于骨节浮肿,不能活动,局部发冷的骨痹病。进针时,要缓缓刺人,进针后,要稍稍摇动针体,再行深入,以使针尖达到骨的附近,再上下提插,以摩擦骨部。

第九种叫做浮刺。浮刺法,就是从病所的旁边斜刺进针,浮浅地刺人肌表的针刺法,用以治疗肌肉挛急且属于寒性的病证。

第十种叫做阴刺。阴刺法,就是左右并刺的针刺法,用以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厥证。因为寒厥证和足少阴肾经有关,所以患了寒厥证,就必须取用足内踝后方之。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来进行治疗,且左右两边都要针刺。

第十一种叫做傍针刺。傍针刺法,就是在病所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刺一针的针刺法,用以治疗邪气久居不散的留痹证。

第十二种叫做赞刺。赞刺法,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在患处快而浅地直刺几针,目的就在于使其出血以泄散局部的郁血,这也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刺法。

本节列举了十二种刺法,以适应十二经出现的各种病证。每种刺法的用途都有所不同,都是按照病证的深浅、轻重等不同而设立的配针法和行针法。直到现在,这些刺法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①偶刺法偶,指双数。偶刺法,也就是前后相对的配穴法,又因为腹为阴,背为阳,所以又叫做阴阳刺。其应用时,主要是在前胸和上腹部取穴,同时再配以背部胸椎旁的穴位一起针刺。如治疗胃脘痛时所取的上腹部的中脘穴和背部的胃腧穴,即属此类。②报刺法报,作相应解。报刺法,就是随着痛处之所在,而重复针刺的一种针法;也就是痛在哪里,就针刺哪里的取穴法(亦即取阿是穴)。常用于治疗痛处上下走窜而不定的疾患。③恢刺法恢,作宽畅解。恢刺法,就是针刺在经脉附近,再向四周捻转提插,以扩大针刺的范围。用于舒缓筋脉拘急之症状。④齐刺法就是病变部位正中刺一针,再在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下的针刺法,故称为齐刺。⑤扬刺法扬,就是轻扬的意思。扬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正中刺一针,再在旁边加刺四针的针刺法,五针均用浅刺法,刺时仅入于浅表,有轻扬之意。⑥直针刺法这里的"直针",是说针身沿皮刺入后,针刺方向不再改变的意思。这种刺法,多用于肌肉浅薄的地方,针行于皮下,刺皮而不刺肉。⑦输刺法输,就是输泻邪热的意思。输刺法,在操作时直入直出,进出的动作都很快,取穴少而针刺深。常用于邪热亢盛的热证。⑧短刺法短,是渐渐深入的意思,而不是指使用短针。这种刺法,要将针尖贴近骨部,再上下提插,就好像要摩擦骨头的样子。⑨浮刺法浮,就是浮浅的意思。浮刺法,斜刺进针并有向上浮之意,不刺进肌肉,与毛刺、扬刺同属于浅刺法。⑩阴刺法阴,就是指下肢的内侧。阴刺法,适用于寒厥证,因为寒厥证和足少阴肾经有关,所以要取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并刺。⑩傍针刺法就是直刺一针之后,再在旁边刺一针的针刺法。○11 赞刺法赞,就是帮助的意思。赞刺法,是在局部浅刺出血,以帮助痈肿消散的一种针刺法。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脉络分布在深部而不显现于外、不能用肉眼盂见的,在针刺时,要轻微地进针,刺入其内,并长时间地针,以使孔穴中的脉气上行而产生针感。脉络分布在浅部而现于外的,就不能直接针刺,必须先按压隔绝其脉,使血脉堂流,然后才可以进行针刺。只有这样,才不致出血,也就不使精气外泄,而只将邪气去除。

所谓"三刺"就可以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的针刺法,就是夕浅刺进入皮肤,以宣泄卫分的阳邪;然后再刺入一些,以使萑分的阴邪能够外出,而其刺人的深度,也只是稍稍深一些,毫皮肤的浅层略深,透过了皮肤,接近了肌肉,但还不能达到乡肉之间;最后再将针尖深人到分肉之间,这时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酸麻重胀等针感。所以古医书《刺法》中曾说"开始时浅刺皮肤,可以驱逐浅表的邪气,而使血气流通;此后再刺入较深,就可以宣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入极深,到了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通导谷气而产生针感。“其内容说的正是这种"三刺"的针刺法。

所以运用针法来治疗疾病的医者,不知道每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加临的时期,每一节气中六气盛衰的情况,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病情的虚实变化,就不能成为良医。

“三刺"是由针刺的深浅程度不同而设立的针刺法,后世所用的天、人、地三才刺法,就是仿此而来。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针刺法中还有五种,可以适用于与五脏有关的病变。

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法,就是浅刺进入皮肤后,很快就急速出针,而并不损伤肌肉的针刺法,其动作就好像拔去毫毛一样。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皮肤轻微地感受一下刺激,以疏泄皮肤浅表部的邪气。因为肺主皮毛,所以这是和肺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二种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前后左右,针刺多下,而使刺点象豹的斑纹一样的针刺法。这种刺法,以刺中络脉、放出郁血为标准,用来消散经络中的郁血。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这是和心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三种叫做关刺。关刺法,就是直刺两侧四肢关节附近之筋的尽端,用以治疗筋痹病。但在针刺时要注意不能使它出血。因为肝主筋,所以这是和肝脏相应的针刺法。这种刺法,也称为渊刺。此外,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岂刺。

第四种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法,就是在患处从中间向左右两侧各斜刺一针,形成"个"字形,就像鸡足一样,并将针刺入到分肉之间的针刺法,用以治疗肌痹病。因为脾主肌肉,所以这是和脾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五种叫做输刺。输刺法,在操作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刺而人,直针而出,且要将针深刺至骨的附近,用以治疗骨痹病。因为肾主骨,所以这是和肾脏相应的针刺法。

一、核心主题

本篇系统论述九针的适应症、九种刺法(应九变)、十二节刺法(应十二经)和五脏刺法,强调"因病施针"的治疗原则,奠定针灸治疗学的操作规范。


二、主要内容

  1. 九针的临床应用

    针具 适应症 操作要点
    镵针 皮肤游走性疼痛 避开苍白无血处
    圆针 分肉间病症 按摩式刺法
    锋针 顽固痹症/五脏病 泻井荥输穴
    鍉针 脉气虚需补 按压井荥输穴
    铍针 化脓性疾病 切开排脓
    圆利针 突发性痹症 快速刺入
    毫针 持续性痹痛 留针治疗
    长针 深部病症 深刺
    大针 关节水肿不通 通利关节
  2. 九变刺法

    刺法 操作特点 临床应用
    俞刺 刺各经荥穴、输穴、背俞穴 脏腑病
    远道刺 上病下取(刺腑俞) 远端取穴
    经刺 刺大经结络处 经络瘀阻
    络刺 刺浅表小络 浅表血络病
    分刺 刺分肉间 肌肉病症
    大泻刺 铍针排脓 化脓性疾病
    毛刺 浅刺皮肤 皮肤麻木
    巨刺 左右交叉取穴 左右失衡病症
    焠刺 火针 顽固痹症
  3. 十二节刺法

    刺法 操作特点 临床应用
    偶刺 前后对刺(如胸背对应) 心痹
    报刺 刺中留针+循按再刺 游走性疼痛
    恢刺 直刺+多向提插 筋脉拘急
    齐刺 一正二旁三针并刺 深部寒痹
    扬刺 一正四旁浅刺 范围较大的寒症
    直针刺 提捏皮肤后刺入 浅表寒症
    输刺 直入直出深刺 实热证
    短刺 边摇边深入至骨 骨痹
    浮刺 斜刺浅层 肌肉挛急伴寒
    阴刺 双侧对称刺(如太溪穴) 寒厥证
    傍针刺 直刺+旁刺各一 顽固痹症
    赞刺 多针浅刺出血 痈肿
  4. 三刺得气法

    • 层次递进
      1. 浅刺皮肤→泻阳邪
      2. 中层肌肉→泻阴邪
      3. 深至分肉→引谷气
  5. 五脏刺法

    刺法 操作特点 对应脏腑 适应症
    半刺 浅刺快出如拔毛 皮气病
    豹文刺 多针点刺出血 经络瘀血
    关刺 刺肌腱附着点(禁出血) 筋痹
    合谷刺 多向斜刺如鸡爪 肌痹
    输刺 深刺至骨 骨痹

三、临床指导原则

  1. 辨证选针:根据病位深浅(皮/肉/脉/筋/骨)选择针具
  2. 因证施术
    • 急症用圆利针
    • 慢性病用毫针留针
    • 寒证多用温刺法(扬刺/焠刺)
  3. 得气标准:通过三刺法实现逐邪→调气→引谷气的治疗目标

四、现代应用价值

  1. 针具发展源流:现代针刀疗法源于铍针/锋针
  2. 刺法传承
    • 巨刺法→现代平衡针法
    • 齐刺法→现代密集型银质针
  3. 整体观念:五脏刺法体现"脏腑-五体"相关理论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