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十二经脉,对生命的维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它的理论,虽然是初学者开始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但只有精研医学者才能精通这门理论。医术粗率的医生认为它很轻易就能学懂,而只有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懂得,要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是多么的困难。现在,为了能更一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胭窝之中,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相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尻下五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于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部分,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行并出于项部,此后再联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经的经脉,从而使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
足少阴肾经别行的正经,走行到膝部胭窝中,再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与之相会合,继而向上走行到肾脏,并在十四椎处向外走行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项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阴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阳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少阳胆经别行的正经,在气街部从本经分出之后,就绕过髀部,人于阴毛的边缘之中,而与足厥阴肝经相会合;其别行的分支,进入季胁之间,然后再沿着胸壁的内侧,入内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由此再散行至肝脏,并向上贯穿心部,此后再向上挟行于咽喉的两侧,出于腮部与颔部的中间,散于面部,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最后与足少阴胆经的本经相合于外眼角处。
足厥阴肝经别行的正经,从足背部别行分出,上行到达阴毛的边缘,而与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会与足少阳胆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上走行。这就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
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太太阳大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人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
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少阳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部,并向下走入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腑,最后散布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三寸处,由此再人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的下方。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阳(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手阳明大肠经别行的正经,从手部分出并向上走行,到达于胸部,之后再沿着侧胸与乳部的中间,别行出于肩髑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进入柱骨,其后再向下走行至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继而再折返向上,联属于肺脏,并沿着喉咙向上出于缺盆部,而最终与手阳明大肠经的本经相会合。
手太阴肺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行至渊腋穴处手少阴心经的前方,由此再进人体内并走行到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进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肠腑,此后它就折返上行,出于缺盆,并沿着喉咙走行,而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手阳明小肠经与手太阴肺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
以上各段,详细说明了十二经别的循行情况。经别,就是正经之中别道而行的部分,它仍属于正经的范围,因此它与正经一样,都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但除此以外,它还能够联络内脏和体表,并把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起来,因此,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归纳以上各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别循行与正经循行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具有离合出入的特性。每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这种现象就叫做离和出。阳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合人于本经;阴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不再归入本经,而是和与其互为表里的阳经相会合,这种现象就叫做合和人。由此,经别就将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了起来,并形成了六合。这种六合,加强了十二经脉在体内的相互联系,并弥补了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另一方面,各条阴经的正经,其循行虽不能完全上达于头面,但通过其经别与阳经的联系,其治疗作用仍可及于头面。所以临床上治疗头面部疾患时,除了可以取用分布于该处的阳经之外,还可以取用与其相表里的阴经。四总穴歌中之"头项寻列缺"的治疗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一个应用。
2.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脏腑,再上行至头颈浅部,而与互为表里之经脉相会合的。其出入离合的部位,虽然和十二正经的循行路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在循行方向的逆顺上,却与十二正经的循行不尽相同,甚至还有显著的区别。例如手三阴经的循行,都是从胸走手,而其经别却是自腋部走入胸腔,再上行至头,而合于手三阳经的。
3.十二经别中的六条阳经,其循行都要经过与其相表里的脏;而十二经别中的六条阴经,其循行也都经过本脏。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是与脏腑相联属的,更突出了阴阳之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经别在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比由四肢部的络脉在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更加密切。由此,我们就能够用阴经的腧穴去治疗阳经的病证,并用阳经的腧穴去治疗阴经的病证。
4.由于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道而行的部分,其本质仍然是正经,所以其不但在生理上与正经基本相同,而且在病理上也与正经基本相同–经别在其循行通路上所发生的病证,大多都是和《经脉》篇所载之正经的病证相同的。因此在本篇中,不再特别指出经别的病候。
一、经别的概念与意义
-
经别的定义
- 经别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支脉,深入体腔,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并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 其特点是“离合出入”,即从本经分出(离),深入脏腑(入),再浅出体表(出),最后与相表里的经脉会合(合)。
-
经别的作用
- 加强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尤其是表里两经的关系。
- 扩大经脉的循行范围,使十二经脉的分布更加完善。
二、十二经别的循行与六合
十二经别分为六对(六合),每对表里经的经别在体内相合,形成“六合”关系。
六合 | 经别名称 | 循行路线 | 会合部位 |
---|---|---|---|
一合 | 足太阳经别 | 从腘中分出→尻→肛→膀胱→肾→脊→心→项→合于足太阳经 | 项部(足太阳经) |
足少阴经别 | 从腘中分出→合足太阳→肾→带脉→舌本→项→合足太阳 | ||
二合 | 足少阳经别 | 从髀→毛际→合足厥阴→季胁→胆→肝→心→咽→面→目系→合足少阳外眦 | 目外眦(足少阳经) |
足厥阴经别 | 从足背→毛际→合足少阳→并行 | ||
三合 | 足阳明经别 | 从脾→腹→胃→脾→心→咽→口→頞→目系→合足阳明 | 目系(足阳明经) |
足太阴经别 | 从髀→合足阳明→咽→舌→合足阳明 | ||
四合 | 手太阳经别 | 从肩→腋→心→小肠→合手太阳 | 目内眦(手太阳经) |
手少阴经别 | 从腋→心→喉咙→面→目内眦→合手太阳 | ||
五合 | 手少阳经别 | 从巅→缺盆→三焦→胸→合手少阳 | 耳后完骨(手少阳经) |
手心主(厥阴)经别 | 从腋下三寸→胸→三焦→喉咙→耳后→合手少阳 | ||
六合 | 手阳明经别 | 从手→胸→肩→柱骨→大肠→肺→喉咙→缺盆→合手阳明 | 缺盆(手阳明经) |
手太阴经别 | 从腋→肺→大肠→缺盆→喉咙→合手阳明 |
三、经别的功能特点
- 表里相合
- 经别使十二经脉的表里两经在体内进一步结合,如足太阳与足少阴、手太阳与手少阴等。
- 深入脏腑
- 经别多分布于经脉未至的脏腑,如足少阳经别“贯心”、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等。
- 上行头面
- 多条经别上循咽喉、舌、目系、耳等,补充了经脉在头面部的联系。
四、经别的临床应用
- 解释病机
- 经别的循行路线可解释某些复杂症状,如足少阳经别“贯心”,故胆病可影响心神(如胆怯、心悸)。
- 指导针灸取穴
- 经别循行部位可作为针灸选穴的依据,如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故心俞穴可治心系疾病。
- 表里经配穴
- 根据经别的“六合”关系,表里经穴位可配合使用,如足太阳与足少阴经穴同治肾病。
五、总结
- 经别是十二经脉的重要分支,通过“离合出入”加强表里经联系,完善经络系统。
- 六合理论是经别的核心,体现阴阳表里经的深层配合。
- 临床应用需结合经别的循行特点,拓展经脉的治疗范围。
此篇补充了十二经脉的体内循行路径,是经络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