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

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黄帝问伯高说:脉度篇中所说的人身经脉的长短是依照什么标准确定的呢?

伯高回答说:先量出各骨节的大小、宽窄、长短,然后用这个标准来确定脉的长度。

黄帝说:我想了解普通人骨度的情况,如果人的身高为七尺五寸,全身骨节的大小、长短是多少呢?

伯高说:头围最大处是二尺六寸,胸围是四尺五寸,腰围是四尺二寸。头发覆盖的部分称为颅,从前发际到后发际,整个头颅是一尺二寸;从前发际至腮的下部是一尺。五官端正的人,面部上、中、下三部分的长度相等。

从结喉至缺盆中(指天突穴处)四寸,从缺盆到胸骨剑突长九寸,如果超过九寸,则肺脏大,不足九寸则肺脏小。从剑骨至天枢穴之间(脐中)八寸,超过八寸的胃大,不足八寸的胃小。从天枢穴至横骨长六寸半,超过的大肠粗而长,不足的大肠细而短。横骨的长度是六寸半,从横骨上缘到股骨内侧下缘长一尺八寸,胫骨突起上缘至下缘长三寸半,胫骨突起的下缘到足内踝长一尺三寸,从内踝至地长三寸,从膝部的胭窝至足长一尺六寸,从足背至地三寸,所以骨围大的骨也粗大,骨围小的,骨也细小。

从额角至锁骨长一尺,从颈根下至腋窝长四寸,从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从季胁至大转子长六寸,从大转子至膝长一尺九,膝至外踝长一尺六寸,从外踝至京骨的突起处长三寸,从京骨的突起至地长一寸。

耳后两高骨之间长九寸,耳前的两听门之间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距离七寸,两乳之间宽九寸半,两股骨之间距离六寸半。

足的长度是一尺二寸,宽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手腕至中指指掌关节长四寸,掌指关节跟部至手指尖长四寸半。

从项部后发际至第一椎骨长三寸半,大椎到尾骶骨共二十一椎,总长度是三尺,上七椎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共长九寸八分七厘,其余的不尽之数都在以下诸节平均计算。这就是普通人的骨度情况,可以用这个标准确定经脉的长度。在观察人体经脉的时候,如果呈现于体表浮浅坚实或明显粗大的,是多血的经脉;细而深伏的,是多气的经脉。

本篇所述的骨度,是根据人体的身高、体宽等标准决定同身的尺寸的,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骨骼器官是使用绝对长度度量,对于身高的个体差异来说,这种度量方法更为实用,这在今天的针灸和按摩等治疗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核心概念:骨度法与经脉定位

  1. 骨度定义

    • 通过测量人体骨骼标志间的距离(骨节大小、广狭、长短),确定经脉循行长度和穴位定位的标准方法。
    • 以"七尺五寸"(约172cm)成年男性为基准,按比例适用于不同体型。
  2. 应用意义

    • 为针灸取穴提供客观依据;
    • 通过骨节尺寸推断内脏大小(如肺、胃、肠的形态差异)。

二、全身骨度测量数据

(以下尺寸按"七尺五寸"身高换算,1寸≈2.3cm)

测量部位 长度 临床关联
头颈部
头骨最大横围 2尺6寸(60cm) 反映脑颅发育
发际至项部(后发际) 1尺2寸(28cm) 督脉、足太阳经循行参考
发际至下颌(前发际至颐) 1尺(23cm) 面部三阳经分布
结喉至缺盆(锁骨上窝) 4寸(9cm) 肺尖投影区,过长为肺大
躯干部
胸围 4尺5寸(104cm) 心肺功能评估
腰围 4尺2寸(97cm) 肝肾、带脉参考
缺盆至剑突((骨曷)(骨亏)) 9寸(21cm) >9寸为肺大,<9寸为肺小
剑突至天枢(脐旁2寸) 8寸(18cm) >8寸为胃大,<8寸为胃小
天枢至横骨(耻骨联合) 6寸半(15cm) >6.5寸为回肠宽长,反之为狭短
骶骨长度(21椎) 3尺(69cm) 上7椎长9.8寸,下14椎为"奇分在下"
四肢部
横骨上缘至股骨内上髁 1尺8寸(41cm) 足三阴经循行参考
股骨内上髁至内踝 1尺3寸(30cm) 三阴交等穴定位
膝腘至足跟 1尺6寸(37cm) 膀胱经、肾经测量
肩至肘 1尺7寸(39cm) 手三阳经长度
肘至腕 1尺2寸半(29cm) 尺泽、太渊等穴定位
体表间距
两乳间距 9寸半(22cm) 膻中穴定位标准
两髀(股骨大转子)间距 6寸半(15cm) 环跳穴参考
两颧间距 7寸(16cm) 面部针灸安全范围

三、内脏大小推断方法

通过体表骨度间接判断内脏解剖特征:

  1. 肺脏:缺盆至剑突>9寸为肺大,<9寸为肺小;
  2. 胃腑:剑突至天枢>8寸为胃大,<8寸为胃小;
  3. 肠道:天枢至耻骨>6.5寸为回肠宽长,反之为狭短。

四、经脉气血盛衰判断

  1. 多血之经:体表可见浮露、坚硬、粗大的经脉(如足阳明胃经);
  2. 多气之经:细小深沉的经脉(如手太阴肺经)。

五、临床意义

  1. 标准化取穴
    • 如"两乳之间9寸半"定膻中穴,“内辅下廉至内踝1尺3寸"定三阴交。
  2. 个体化调整
    • 骨围过大/过小者需按比例增减(如肥胖者两乳间距实际>9寸半,仍按9寸半折算)。
  3. 解剖参考
    • 骶骨21节、上7椎9.8寸等数据与现代解剖学近似(成人骶椎5节+尾骨1节,胸椎12节+腰椎5节)。

六、总结

  1. 骨度法是中医最早的解剖测量学,奠定了针灸取穴的客观基础;
  2. **“以骨定脉”**原则至今指导临床定位(如四肢穴位以骨节为标志);
  3. 内脏-体表关联体现"司外揣内"的诊断思想。

此篇系统建立了中医人体结构测量体系,是经络定位与解剖结合的典范。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