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黄帝说:营气能在人体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摄入的食物是其关键。食物人胃,经过脾胃运化之后,其中的水谷精微之气传到肺,通过肺的输布作用流动并充溢在体内,营养脏腑。同时,还分散的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肤肌表。而水谷精微中精纯的精华物质则运行于人体的经脉通路之中,流动不息。人体摄人的水谷滋养周身的过程就这样终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天地日月的规律一样。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经,流注到手阳明经,沿手阳明经上行到面部,在面部进入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背,行至足大趾间后,与起始于这里的足太阴经相合。沿足太阴脾经向上行,到达脾脏。从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于手太阳经,然后沿着手太阳经上行,越过腋窝,向上出颧骨的内侧,经过眼睛的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至颈项部,在此与足太阳经相合。沿着脊柱向下经过尻部,向下一直到达足小指尖,行至足注入足少阴经,并沿着足少阴经到达肾脏。经过肾脏注入心包络中,并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包经的主脉从腋下出,循臂下行,从小臂内侧的两条大筋之间注入掌中,达到中指的指端和无名指的指端,并在此合于手少阳经,上行注入两乳正中的膻中穴,并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出胁部,注入足少阳经,向下行至足背上,又从足背注入足大趾间,合于足厥阴经,上行至肝,从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鼻的内窍,终止于鼻的外孔道。而其循行的支别,再向上沿着额部上行至巅顶,向下沿颈项部下行,循脊柱两侧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再向前向上经过阴阜部的毛际之中,上行进入脐中,再向上进入腹中,上行进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人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就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是气血循行的常规。
营气的循行路线虽然与十二经的循行顺序基本相同,但是十二经的循行是始于手太阴肺经,最终由足厥阴肝经注人手太阴;而营气是从手太阴出,循行一周,到达肝经后,经任、督二脉再进入手太阴的。因此营气的循行不仅沿循十二正经,还有任、督二脉,总括了人身的阴阳之气,体现了营气在人体内全面的濡养作用。
核心内容:
本文阐述了营气的生成、运行路径及其与脏腑、经脉的关系,强调营气源于水谷精微,在体内循环不息,遵循十二经脉及督脉的特定流注顺序,终而复始,维持生命活动。
关键要点:
-
营气的生成与功能
- 来源: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上输于肺,布散全身。
- 特性:精纯部分行于经脉(“经隧”),循环不休,如天地运行之规律(“天地之纪”)。
-
营气的运行路径
-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至足跗)→ 足太阴脾经(合于足大趾)→ 心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经头顶、脊背)→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复归于肺
- 督脉分支:
- 从肝别出,上额循巅,下项入骶,络阴器,过脐腹,注肺中,再入手太阴,完成循环。
-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
循环特点
- 方向:营气按经脉“逆顺之常”(特定顺序)运行,始于肺经,终于肝经,复归肺经。
- 枢纽作用:肺为气机交汇点,督脉统摄阳经,形成闭环。
总结图示:
营气流注简表
顺序 | 经脉/脏腑 | 关键循行部位 |
---|---|---|
1 | 手太阴肺经 | 出中焦,注手阳明 |
2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跗 |
3 | 足太阴脾经 | 合足大趾,上行注心 |
4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出腋,注小指 |
5 | 足太阳膀胱经 | 上巅下项,循脊至足小趾 |
6 | 足少阴肾经 | 注足心,上行散胸中 |
7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出两筋间,注中指、无名指 |
8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出胁,下行至足,复上行注肺 |
9 | 督脉分支 | 循巅下骶,络阴器,入缺盆归肺 |
核心结论:
- 营气的本质:水谷精微所化,循经脉有序运行,濡养全身。
- 运行规律:按十二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顺序流注,辅以督脉调节,形成“终而复始”的循环。
- 生理意义:营气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机制,体现“经络如环无端”的中医理论。
注:文中“畜门”指鼻后孔(一说为咽喉),为营气运行的上端终点之一。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