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病邪在肺,则表现为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而喘,出汗,剧咳引动肩背作痛。治疗时应取胸部中、外侧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胸椎旁的腧穴,进针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压,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进针。取缺盆正中间的天突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气。

病邪在肝,表现为两胁疼痛,中焦脾胃寒气偏盛,肝藏血,肝病则瘀血留滞体内,肝气不足以养筋,会出现小腿筋脉抽掣的现象,关节时有肿痛。治疗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穴引气下行,以缓解胁痛;补足三里以温中焦脾胃,并针刺本经的络脉以除其中的瘀血,并刺双耳间的青络,可以缓解掣痛的症状。

邪气在脾胃,表现为肌肉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进行调治。

邪气在肾,表现为骨痛阴痹的病证。阴痹,就是身痛而无定处,即使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部位,腹胀满,腰酸痛,大便难,肩、背、颈、项都出现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时感到眩晕。治疗取涌泉、昆仑穴,如有瘀血的现象则针刺出血。

邪气在心,表现为心痛,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治疗时根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取本经的腧穴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调治。

文中对于肺、肝、脾、肾四脏的病证、病机和治疗都进行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但对于心的治疗,只是提出了"随证取穴"的观点,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心的病变一般都认为表现在心包络上,而非心本脏的病证,因此一般很少论及具体的心病的治疗方法。

核心内容:

本篇论述邪气侵袭五脏(肺、肝、脾胃、肾、心)所引发的病症及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强调根据邪气所在脏腑的不同特点,选取特定穴位进行补泻调理。

一、邪气在五脏的病症与治疗

1. 邪在肺

  • 症状
    • 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喘汗出、咳嗽牵引肩背。
  • 治疗
    • 取穴
      1. 膺中外俞(中府穴):宣肺止咳。
      2. 背三节五脏之旁(肺俞穴):按压有快感后针刺。
      3. 缺盆(锁骨上窝):宣泄肺邪。
    • 操作:先按揉确认反应点,再针刺以散邪。

2. 邪在肝

  • 症状
    • 两胁疼痛、中焦虚寒、瘀血内停、关节牵掣、时发脚肿。
  • 治疗
    • 取穴
      1. 行间(肝经荥穴):疏肝止痛,引气下行。
      2. 足三里(补法):温补胃阳,散中焦寒。
      3. 肝经血络:刺络放血以散瘀。
      4. 耳间青脉(耳后肝经分支):缓解关节掣痛。

3. 邪在脾胃

  • 症状
    • 阳盛阴亏:胃热消谷善饥。
    • 阴盛阳亏:肠鸣腹痛、中焦虚寒。
    • 阴阳俱失调:寒热交错。
  • 治疗
    • 统一调理:针刺足三里,根据虚实补泻:
      • 热证(阳盛)用泻法,寒证(阴盛)用补法。

4. 邪在肾

  • 症状
    • 骨痛、阴痹(隐痛难定位)、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眩晕。
  • 治疗
    • 取穴
      1. 涌泉(肾经井穴):滋肾降逆。
      2. 昆仑(膀胱经穴):通调太阳经气。
    • 刺络:局部瘀血处放血。

5. 邪在心

  • 症状
    • 心痛、易悲、突发眩晕昏仆(类似现代心绞痛或癔症)。
  • 治疗
    • 辨证取穴
      • 心经或心包经的输穴(如神门、大陵),根据虚实补泻。

二、治疗原则总结

  1. 就近与循经取穴结合
    • 如肺病取中府(近)、肺俞(背俞穴);肝病取行间(肝经)、耳后青脉(肝之络)。
  2. 补泻分明
    • 脾胃阴阳失调均调足三里,但需辨寒热补泻;肾病虚证补涌泉,瘀血则刺络。
  3. 刺络放血的应用
    • 肝病瘀血、肾病局部血瘀时,放血以祛邪通络。

三、核心原文提炼

  • 肺邪:“取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傍”——强调按压反应点后针刺。
  • 肝邪:“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重视肝经远端与耳部联系。
  • 脾胃邪:“皆调于三里”——足三里为调理脾胃的核心穴。
  • 肾邪:“视有血者尽取之”——实证刺络的典型应用。

临床启示

  1. 脏腑辨证:五脏受邪表现各异,需结合经络循行定位(如肝病胁痛、肾病骨痛)。
  2. 整体调理:如肝病兼调胃(补三里)、肾病兼通膀胱经(昆仑),体现脏腑关联。
  3. 急症处理:邪在心致“眩仆”,需及时调输穴以复神志。

  • “阴痹”指病位深在、按之不得的隐痛;
  • “耳间青脉”可能指耳后静脉(属少阳或肝经分支)。

此篇为《内经》中“五脏刺法”的典范,奠定了中医脏腑-经络辨证治疗的基础。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