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病第二十一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皮寒热病的表现为,皮肤疼痛甚至不能接近席子,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病寒热,故津液无以输布,而毛发焦黄,鼻中干燥,汗不能出。治疗时应泻足太阳之络以去表热,兼补手太阴经。肌寒热病,表现为肌肉痛,毛发焦且口唇干裂,无汗。治疗时取足太阳经在部位穴位以除其瘀血,再补足太阴经,达到出汗而愈的效果。
骨寒热病表现为病人焦虑不安,汗大出不止。如果牙齿尚未枯槁,说明阴气尚存,治疗可取足少阴经在阴股部位的络脉;若是牙齿已经枯槁了,就是死证,无法救治了。骨厥病也是这样来判断的。骨痹病,全身关节活动不自如,而且关节疼痛,汗出如注,心烦意乱。治疗应补三阴经。
受伤,出血较多,又受了风寒外邪,心中有一种像从高处堕下的感觉,四肢松散无力,这种病名为体惰。治疗应取病人小腹之下的三结交处。三结交就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脐下三寸处相交的关元穴。厥痹,是厥逆之气由下上行至腹部。治疗应该取阴经或阳经的络脉,根据主要的病证,以泻阳经补阴经为原则进行治疗。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颈部两侧的动脉是人迎脉。人迎脉上的穴位名.为人迎,属于足阳明经,位置在颈部两侧的筋脉之前。婴筋的后面是手阳明经的穴位,名为扶突。手阳明经之后是手少阳经的穴位,名为天牖。再后面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名为天柱。腋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腧穴,名为天府。
阳热邪气上逆于阳经,会出现头痛,胸中满闷、呼吸不利的症状,治疗应取人迎穴。突然失音,喉舌强硬,应针刺扶突穴并点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不通,耳失聪、目不明,治疗取天牖穴。突然发生筋脉拘挛、癫痫、眩晕,两足软弱不能站立的,取天柱穴。突然患热病,胸腹气机上逆,肝肺二经火邪相搏,致口鼻出血,取天府穴。以上所取的五穴,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拢在其四周,因此称为天牖五部。
“天牖五部"这五个穴位是处在颈项咽喉的部位,十分重要。而文中详细地介绍了五穴的位置、所属经脉以及主治病证,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在针灸治疗的操作中,由于此处位置比较特殊,危险性比较大,临床应慎用。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手阳明大肠经进入颧部而遍络齿龈的一支,穴名叫大迎,所以治疗下龋齿应取大迎穴。恶寒的当用补法,不恶寒的用泻法。足太阳膀胱经人于颧部而遍络齿龈的一支,穴名为角孙,治疗上龋齿应取角孙穴,也可取鼻与颧之前的穴位治疗。刚得病的时候脉象充盈,应当用泻法,脉象虚弱就用补法。另一种说法,也可以取鼻外侧的穴位治疗,在患病初期的时候,要遵循邪盛则泻,气虚则补的原则。
足阳明经脉循鼻的两侧行于面部,其穴名为悬颅,经脉下行联属于口,上行的部分进入对侧的目本之中,因此头痛引动腮部疼痛的,治疗时可以根据情况取悬颅穴,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否则便会加重病情。足太阳经通过项部的玉枕穴进入脑室,直接连属于目本,名为眼系,头目疼痛的应在项中两条筋之间取玉枕穴进行治疗,这条经脉由项进入脑,分别连属于阴跷、阳跷二脉,这两条脉阴阳相交,阳气入而阴气出,阴阳气交于目锐眦,阳气过盛时则两目张而不合,阴气盛时则两目合而不张。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治疗热厥病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针刺时应留针一段时间;治疗寒厥病应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应该留针较长时间。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烦闷的,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畏寒战栗,两颌鼓动,汗不得出,腹部胀满,胸脘烦闷,是肺气不足之证,治疗应取手太阴肺经。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属于虚证的,应该补养其正气,属于实证的,应该祛除其邪气。
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腠理间,秋季取气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的针刺治疗,各自以季节、时令为取穴的标准,不能混淆。刺络脉间的穴位可以治皮肤病,刺分腠之间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可治筋脉的病,刺经脉的输穴可以治骨髓、五脏的病。
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人身有五处重要的部位一是伏兔;二是小腿;三是背部;四是背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的腧穴所居的部位;五是项部。这五个部位如果发生痈疽就很难治愈了。
痈疽之类的病如果是从手臂发生的,就先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治疗,汗出而热散,病可得解;病从头面发生的,可以先取颈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针刺治疗,汗出而愈;如果是从足胫部发生的,就先取足阳明胃经的输穴,汗出而愈。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发汗,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也能发汗。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制约,因此,若是取阴经发汗而又出汗过多的,可以取阳经穴位来止汗;若是取阳经穴位发汗而汗出过多的,可以取阴经的穴位来止汗。
针刺不当,其害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已经达到了针刺治疗的效果而仍留针不去的,就会导致人身精气的耗损;针刺时还没有刺中疾病就立即出针的,会使邪气聚而不散。精气耗散过多会使病情加重,形体赢瘦;邪气聚而不散则易引起痈疡。
人体的五个重要的部位,是经脉的重要聚集和循行部位,发生痈疽都是很难治愈的,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也不能像其他部位的痈疽一样采取简单的外科治疗方法,切割之类的外科治法对这五个部位的痈疽都是很危险的,必须引起重视。本节还论述了一些针刺治疗时应该注意的重要原则,“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等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刺之害,也是言简意赅的提示了"中病"的概念在中医治疗重要性,“过"与"不及"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核心内容:
本篇系统论述了寒热病的分类(皮、肌、骨寒热)、体惰与厥痹的治疗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头颈部重要穴位(人迎、扶突、天牖等)的应用。同时阐述了四时针刺原则、热厥与寒厥的取穴,以及痈疽的危险部位和误刺的后果。
一、寒热病的分类与治疗
1. 皮寒热
- 症状:皮肤疼痛不可触席、毛发枯焦、鼻干无汗。
- 治疗:
- 取三阳经的络穴(如飞扬、光明)泻热,补手太阴肺经(如太渊)助发汗。
2. 肌寒热
- 症状:肌肉痛、毛发焦枯、口唇干裂、无汗。
- 治疗:
- 刺三阳经下部络脉(如足三里下丰隆)放血,补足太阴脾经(如太白)以发汗。
3. 骨寒热
- 症状:躁动不安、大汗淋漓;齿枯槁为死证(“死不治”)。
- 治疗:
- 齿未枯:刺足少阴肾经阴股络脉(如大赫);齿枯则预后不良。
- 骨痹:关节肿痛、汗出烦心,补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
二、特殊病症治疗
1. 体惰(外伤后体虚)
- 病因:失血过多或受风寒、堕坠伤。
- 症状:四肢无力、懈怠不收。
- 治疗:取关元穴(脐下三寸,为阳明、太阴、任脉三结交)。
2. 厥痹
- 症状:厥逆气上冲腹。
- 治疗:刺阴阳经的络穴,泻阳经(如足阳明)、补阴经(如足太阴)。
三、头颈部要穴与主治
穴位 | 归经 | 定位 | 主治病症 |
---|---|---|---|
人迎 | 足阳明胃经 | 颈侧动脉(胸锁乳突肌前) | 阳逆头痛、胸满喘息 |
扶突 | 手阳明大肠经 | 胸锁乳突肌后缘 | 暴哑、舌强(刺舌本出血) |
天牖 | 足少阳胆经 | 耳后乳突后下方 | 突发气蒙、耳目不清 |
天柱 | 足太阳膀胱经 | 项后发际斜方肌外缘 | 暴发抽搐、眩晕、足软无力 |
天府 | 手太阴肺经 | 腋下动脉处 | 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致鼻衄、口血 |
注:以上五穴合称“天牖五部”,专治急症。
四、齿龋与头痛的治疗
- 齿龋:
- 下齿痛:刺手阳明经(如合谷),恶寒用补法,不恶寒用泻法。
- 上齿痛:刺足阳明经(如颊车)或鼻旁穴(如迎香)。
- 头痛目疾:
- 足太阳经“眼系”病变:刺项中两筋间(天柱穴)。
- 阴阳蹻脉失调:阳盛则睁眼不闭,阴盛则闭目难睁。
五、厥证与四时针刺
1. 热厥与寒厥
类型 | 症状 | 治疗取穴 | 操作 |
---|---|---|---|
热厥 | 手足热、烦闷 | 足太阴(太白)、足少阳(阳陵泉) | 留针 |
寒厥 | 手足冷、乏力 | 足阳明(足三里)、足少阴(太溪) | 留针 |
2. 四时针刺原则
季节 | 针刺部位 | 治疗层次 | 对应组织 |
---|---|---|---|
春 | 络脉 | 浅层 | 皮肤 |
夏 | 分腠(肌肉间隙) | 中层 | 肌肉 |
秋 | 气口(寸口) | 脉象调节 | 筋脉 |
冬 | 经输(井荥穴) | 深层 | 骨髓 |
六、痈疽危险部位与误刺之害
- 五部痈疽必死:
- 伏兔(大腿前)、腓肠肌(小腿肚)、背部、五脏俞穴、项部。
- 误刺后果:
- 刺中不留针:精气外泄,病情加重(“病甚而怄”)。
- 未中邪即出针:邪气滞留,发为痈疽。
核心结论
- 寒热分治:皮、肌、骨寒热需分层取穴,兼顾发汗与补虚。
- 急症用要穴:头颈部“天牖五部”专治暴病,如人迎调气、扶突开音。
- 厥证辨阴阳:热厥泻太阴少阳,寒厥温阳明少阴。
- 四时制宜:春浅刺络,冬深取经,顺应气血周期。
- 避害要点:痈疽五部不可伤,刺针需中病即止。
注:
- “三结交”指关元穴(任脉、足阳明、足太阴交汇);
- “体惰”类似现代创伤后虚弱综合征。
此篇集诊断、治疗与禁忌于一体,体现了《内经》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