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狂病第二十二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内侧靠近鼻的,称为内眦,而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

癫病发作时,病人先是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目上视,眼睛发红。癫病患者在严重发作之后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天庭部位的色泽来预知其发作。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针刺泻其恶血,待其血色由紫暗的颜色变为正常了以后止针。

癫病开始发作时角牵引歪斜,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状出现时,应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治疗,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其牵引的方向,左侧痉挛就在右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右侧痉挛就在左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针刺出血,直到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出现身体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状,治疗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放血,血色变得正常之后才能止针。

要想很好的治疗癫病,就应该常与患者居住在一起,观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和变化,取得丰富的资料。在发病的时候,观察其症状特点,判断病邪之所在,并断定发病时当取何经穴治疗。到病发的时候,取邪气最盛的经脉,选适当的穴位以泻法针刺,并取其血置于一个葫芦里,下一次这个病人将要发病的时候,这个葫芦中的血就会动起来。如果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位在骨的癫病,在腮、齿的各腧穴的分肉之间,因邪气壅滞而胀满,骨骼强直,汗出、胸中烦闷,噩大量的涎沫,气陷于下,这是难以治愈的病证。

病位在筋的癫病,身体蜷曲,筋脉拘挛抽搐,脉大。治疗时可以针刺颈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若见呕吐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不能治愈的证候了。

癫病的病位在脉,表现为突然仆倒,四肢经脉都表现为满胀而纵缓。要是经脉胀满的,就针刺放血,使恶血尽出;若经脉不满,可以灸颈项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并灸带脉上距腰三寸的部位,这两个部位经脉上的分肉和腧穴,都是可以酌情取用的。如果土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无法治愈的证候。另外,癫病在发作时像发狂一样的证候,也是不治的死证。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狂病的发生,先见情绪低落,感到悲伤,善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得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血色变为正常以后方可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穴位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十分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为自己极其尊贵,常常谩骂不休,日夜不停。治疗时应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舌下和手少阴经的腧穴,根据病情,以上各条中,凡是经脉气血充盛的,就可以点刺出血,不充盛的就不能放血。

表现为言语狂妄、善惊、好笑、高声歌唱、行为狂妄没有休止的狂病,其患病原因一般是受到了极大的恐惧。治疗时应该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狂病的症状表现为总是看见异物,听到异常的声音,时常呼叫,是由于神气衰少而致。治疗时应取手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及头部和两腮的穴位。

狂病患者食量过大,幻视常似见鬼神,常笑但是不发出笑声,是由于大喜伤及心神所致。治疗时应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穴位,配以手太阴经、手太阳经和手阳明经的穴位。狂病属于新起的,还没有见到以上诸证,治疗时先取足厥阴经的左右曲泉穴两侧的动脉,邪气盛的经脉就用放血疗法,病很快就能痊愈。如果是仍然不好,就依照前述的治法针刺,并灸骶骨二十壮。

本段文字讲述狂病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对于今天的精神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针刺、放血疗法和灸法是治疗狂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辨证和临证的分析,辨明虚实,以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风逆病的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动扰不宁。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和与之相对应的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入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厥逆病的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胸中满胀而呼吸不利,治疗时应针刺胸部之下的两胁部的穴位,取穴时让病人咳嗽,同时将手放在胁肋部,感到应手而动的地方就是穴位;再取背部的穴位,用手按压该穴时,患者马上感到畅快。

若有小便不通、无尿的症状,就针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并用长针刺尾骨之上的穴位;若感到气上逆,就针刺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腧穴,气逆较严重的,还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上利于行气的腧穴。

正气衰少的病人,全身战栗,说话时还发出唏嘘的声音,身体酸重,四肢乏力,不愿活动,治疗时应补足少阴肾经之气。短气的病人,呼吸急迫短促而不能连续,身体只要有动作就会使呼吸更加困难,治疗时应施针以补足少阴肾经,有血络瘀阻的,就去其血络。

核心内容:

本篇系统论述了癫疾与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针刺治疗方法,强调通过观察眼部特征(眦部)、发作表现及脉象变化进行辨证施治,并提出"血变为止"的针刺标准。同时记载了风逆、厥逆等并发症的诊疗方法。

一、眼部解剖定位(诊断基础)

部位 定位特征 临床关联
锐眦 目外眦(外侧眼角) 太阳经病候观察区
内眦 目内眦(近鼻侧) 少阴经病候观察区
上眦 归为外眦系统 阳经病变反映区
下眦 归为内眦系统 阴经病变反映区

二、癫疾分类与治疗

1. 发作分期与取穴

分期 核心症状 治疗经脉 操作要点
始生期 情绪低落、头重痛、目赤、心烦 手太阳、阳明、太阴 刺络出血至血色转常(“血变为止”)
发作期 口角抽引、啼呼喘悸 对侧手阳明、太阳(交叉取穴)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强直期 角弓反张、脊痛 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 刺络配合体位观察

2. 特殊癫疾(预后不良)

类型 特征性表现 危候标志 治疗
骨癫疾 颌肿、骨性隆起、汗出烦闷、呕沫泄气 气下泄(阳气脱失) 文中明确"不治"
筋癫疾 全身挛急、项强 呕沫+气下泄 刺大杼脉,但预后差
脉癫疾 突然昏仆、脉胀纵弛 发作如狂+气下泄 脉满者尽刺出血,不满者灸项太阳

  • “血变为止"指针刺出血至血色由暗紫转为鲜红为度
  • “穷骨"即骶骨(长强穴),癫疾未发作时灸20壮

三、狂病辨证治疗

1. 发展阶段

分期 精神症状 躯体表现 治疗经脉
始生期 悲泣、善怒、恐惧(多因忧饥) - 手太阳/阳明+足太阴/阳明
发作期 自大妄想、昼夜骂詈 少卧不饥 手三阳+舌下少阴+足太阴
幻觉期 幻视幻听、呼叫 气短 手三阳+足太阴+两颌部穴
贪食期 暴食、暗笑(多因大喜) - 足三阳+手三阳

2. 急救处理

  • 新发狂病:先刺曲泉穴(肝经)左右动脉,血盛者刺血
  • 未效:按常规取穴后,加灸骶骨20壮

四、并发症治疗

1. 风逆

  • 症状:突发四肢肿、寒战、饥烦饱躁
  • 取穴
    • 手太阴/阳明表里经
    • 足少阴/阳明经,按"肉清取荥,骨清取井"原则

2. 厥逆

证型 症状 治疗
寒厥 足冷、胸腹剧痛、脉涩 足阳明补法+足少阴温针
热厥 同症伴局部温热 足少阴泻法+足阳明清刺
气闭厥 二便不通 长针刺足少阴/太阳+会阴部

3. 虚损证

  • 少气证:身冷语微、骨酸惰怠→补足少阴
  • 短气证:呼吸断续、动作气喘→补足少阴+刺血络

五、关键技术

  1. 动态观察法
    • 将患者血液置于葫芦中,发作时血液自动为癫疾(类似现代癫痫脑电监测雏形)
  2. 交叉刺络法
    • 左侧强直刺右侧经脉,体现"巨刺"原则
  3. 危候识别
    • “呕多沃沫,气下泄"为五脏气绝的共性死征

核心理论价值

  1. 首载精神疾病分类
    • 癫疾(抑郁型)与狂病(亢奋型)的鉴别体系
  2. 经脉辨证范例
    • 将幻视归足太阴、骂詈归手阳明等,奠定情志病归经基础
  3. 急救方案
    • 曲泉刺血为中医精神科最早记录的应急处理

临床提示:文中"死不治"的危候,与现代医学癫痫持续状态、精神分裂症衰竭期相符,显示古人准确的预后判断能力。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