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先患有某一种疾病,然后出现四肢厥逆的,应该治疗其原来的疾病;若是先有厥逆的症状,然后出现其他的病变,治疗时就应该先治疗厥逆;先有了寒病,再出现其他病证的,寒病为本,应先治疗寒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产生寒证的,应该先治疗原来的疾病;先有了热病而后产生其他病变的,热病为本,治疗时应该先治疗热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发生热病的,应先治疗原来的本病;先有了某种疾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应该先治疗原来的本病;先有泄泻,而后转生其他病的,泄泻为本,应先调治泄泻,再治疗后来发生的其他的病变;先有某种疾病,而后发生中满的病证,应先治疗中满的标证;先患中满而后发生心烦的病变,中满为本,应当治疗其中满。

人体有感受了非时令之气的六淫之气而发病的,也有因为不能适应按时而至的六气而发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出现大小便不利的情况,虽然大小便不利为标,但应先救治这一个紧急的标证;只有在大小便通利的情况下,方可先治其他的本病。

疾病发作之后出现实证的,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要的治法,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疾病发作以后表现为虚证的,治疗时应该先扶正,一般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疗当中还要谨慎地观察病情变化的深浅轻重,根据客观的情况,治疗也随症状而变化,精心调治。病情轻缓的,可以标本同治,病情深重的,要抓住症结之所在,先从一个主要的方面下手治疗。先有大小便不利的症状而后变生其他病证的,应先治疗大小便不利这个根本的病证。

本篇的内容在临床的治疗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原则,临证时具体的病情变化十分复杂,常有病证的混淆和证候的交叉,因此,分清疾病的标本先后是非常关键的。本篇在强调"治病求本"这一大原则的前提下,又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急则治其标",属于此范围的包括"中满者治其标"和"小大不利治其标"两种情况;二是"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即在病情轻微的情况下可标本同治,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则但治其标或先治其本。

概述

本篇论述中医"标本论"的重要治疗原则,强调治病必须求其根本,并具体分析了七种先病和后病情况下治标与治本的先后顺序。

标本论治原则

基本治疗原则

  1. 治病求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先治疗先发之病(本),后治疗后发之症(标)
  2. 急则治标:在特殊紧急情况下(如中满、大小便不利),即使为标证也应先治

具体应用场景

发病顺序 治疗原则 说明
先病后逆 治其本 先治原发病
先逆后病 治其本 先治厥逆
先寒后病 治其本 寒病为本
先病后寒 治其本 先治原发病
先热后病 治其本 热病为本
先泄后病 治其本 先调泄泻
先病后中满 治其标 急则治标
先中满后烦心 治其本 中满为本
先病后泄 治其本 先治原发病

特殊情况处理

  1. 大小便不利

    • 无论何种病因,均应先治标(通利二便)
    • 待二便通利后,再治本病
  2. 病证虚实

    • 实证(病发有余):先治本后治标
    • 虚证(病发不足):先治标后治本
  3. 病情轻重

    • 轻缓者(间者):标本同治
    • 深重者(甚者):独治其标或独治其本

临床指导意义

  1. 强调"治病求本"为基本原则

  2. 提出两个重要补充原则:

    • 急则治其标(适用于中满和大小便不利)
    • 间者并行,甚为独行(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治疗策略)
  3. 临床需灵活应用:

    • 病情复杂时需分清标本先后
    • 证候交叉时需抓住主要矛盾

关键要点

  1. 标本关系是动态的,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
  2. 治疗顺序的选择直接影响疗效
  3. 轻重缓急的判断是临床决策的关键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