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黄帝问:岐伯说周痹这个病,病邪在人的身体中随着血脉上下的移动,疼痛的部位左右对称,时时在转移,又连续不断,我想知道这种疼痛是发生在血脉之中?还是在分肉之间?又是怎样形成这种病的?这种疼痛转移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在疼痛的部位下针,当某一个部位的疼痛很明显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怎样治疗,疼痛就已经停止了。这是什么样的机制呢?请您告诉我其中的缘故。
岐伯回答说:这是众痹病,而不是周痹病。
黄帝说:我也很想听你说一说众痹这个病。
岐伯回答说:众痹,其病邪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邪气随时发作,随时停止,随时转移,随时停滞,在症状上也表现为左右影响,左右对称,而不是全身都疼痛。只是这种发作是有时发作,有时休止的。黄帝说针刺治疗用什么方法呢?岐伯回答说一个部位的疼痛虽然很快就停止了,但还是要准确的针刺疼痛发作的那个部位,不要让它再发。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黄帝说:好极了。我还希望您再讲一讲周痹这个病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周痹的病邪存在于血脉之中,随着血液在身体中流动而遍及全身,所以,在发病的时候,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发作,而是病邪随血液流动,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发病。
黄帝说:那么针刺治疗又如何呢?
岐伯回答说:疼痛是从上至下发展的,就先针刺疼痛部位之下的穴位,使邪气不再继续下传,再针刺其上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
黄帝说:好的。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又为什么将这种疼痛称作周痹呢?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的邪气,从外至内逐渐侵入人体的分肉之间,将肌肉之间的津液挤压为汁沫,汁沫因寒冷而凝聚,凝聚为有形之物后就更加排挤分肉而使之分裂,因此而生疼痛,疼痛发生之后,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个疼痛的部位上,心神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会使阳气聚敛,阳气聚而热生,痛因热解,疼痛解除之后,邪气就会继续流窜,在其他的部位聚集,于是疼痛也就随之转移到这一部位了,因此疼痛就会这样此起彼落。
黄帝说:好的。我已经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岐伯接着说这种病邪在内并没有深入脏腑之中,在外也没有通过皮表发散出来,而是独留于分肉之间,致使人身的真气不能流畅地在周身贯通,因此叫做周痹。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沿着发病的经络,用手指按切诊察,以判断其病是虚是实,以及大络的血脉是不是有瘀结不通,以及经脉中有没有下陷空虚的情况,根据证候进行调治。或用熨蒸的方法通其经络,若有牵引疼痛,拘急坚劲的情况,就用按摩导引等方法行其气血。
黄帝说:对。我明白这个病的机制了,也知道了治疗的方法。原来使用九针除了能使经气顺达流畅之外,还能治疗十二经脉阴阳不调的各种疾病。
一、周痹与众痹的区分
-
众痹
- 特点:疼痛部位固定,左右相应,交替发作与停止(“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但不会全身蔓延。
- 治疗:即使疼痛暂停,仍需针刺原发部位以防复发。
-
周痹
- 特点:疼痛沿血脉上下移动(“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左右交替,局限于特定路径。
- 治疗:
- 疼痛从上至下:先刺下部以阻断病邪,再刺上部以根除。
- 疼痛从下至上:先刺上部以阻断病邪,再刺下部以根除。
二、周痹的病因病机
- 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入分肉之间,压迫津液成沫,遇寒凝聚,挤压分肉导致疼痛。
- 疼痛循环:疼痛→心神聚焦→局部发热→痛暂缓→邪气转移→新发痹痛。
- 病位特点:邪在分肉间,未深入脏腑或达皮肤,阻碍真气周流,故名“周痹”。
三、针刺治疗原则
- 诊断步骤:
- 切按六经,判断虚实。
- 检查大络是否瘀血或脉虚下陷。
- 治疗方法:
- 针刺调理虚实。
- 结合热熨温通经络。
- 对肌肉拘挛者,需舒筋活络。
四、总结
- 周痹与众痹的关键区别在于疼痛是否循脉上下移动。
- 治疗需根据病邪走向分先后针刺,并综合运用熨法、导引等手段。
- 原文强调“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提示需通晓经脉理论与阴阳病理。
注:篇名“周痹”可能为传抄笔误,因正文以“众痹”为主述,但内容明确区分两者,故保留原篇名。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