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

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

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

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有精、气、津、液、血、脉的说法,我认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气罢了,现在却把它分为六种,我不懂这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男女交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生命体,在形体出现以前,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就叫做精。

岐伯说:上焦把饮食精微物质宣发布散到全身,可以温煦皮肤、充实形体、滋润毛发,就像雾露灌溉各种生物一样,这就叫做气。

岐伯说:肌腠疏泄太过,汗出过多。这样的汗就叫做津。

岐伯说:饮食入胃,水谷精微充满于周身,外溢部分输注于骨髓中,使关节曲伸灵活;渗出的部分可以补益脑髓,散布到皮肤,保持皮肤润泽的物质,就叫做液。

岐伯说: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气化变成红色的液体,这就叫做血。

岐伯说:约束营血,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脉。

六气的化生,皆源于水谷精微。精虽禀受于先天,亦须后天之补充滋养;宗气则由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而成津与液虽有阴阳清浊之分,但又皆赖"谷入气满"而化生;血则是"中焦受气,取汁”,经心神变化而成的赤色液体;脉的壅遏营气之力亦依赖于脾胃之气的供养和维持。故六气之名虽不同,但皆由一气所化,这充分反映了《内经》以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特点。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问:上述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有余和不足各有什么表现?如何才能了解气的多少、脑髓的虚实、血脉的清浊呢?

岐伯说:精的大量耗损,会使人耳聋;气虚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津虚的,腠理开泄,使人大量汗出;液虚的,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没有光泽,脑髓不充满,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虚的,面色苍白而不润泽;脉虚的,脉管空虚下陷,从这些就可以了解六气异常的表现。

本段论述了六气耗夺的临床表现,由于六气同源而异名,所以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因此单独出现的六气脱证在临床上很少见。例如"津脱"的病人,大汗伤津耗液,必兼血亏;同理血虚者兼液少;气脱者也常伴大失血等。治疗六气耗夺之病,也应分清主次,把握病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黄帝问:六气对人体作用的重要性有何不同?

岐伯说:六气分别统领于各自的脏器,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及功能的正常与否,都取决于其所归属的脏器的情况。但是,六气都是五谷精微所化生的,而这些精微物质又化生于胃,因此胃是六气化生的源泉。

本段指出六气均有各自所主之部,同时进一步指出六气以水谷与胃为本,从而呼应篇首以一气分而为六,和则为一之论,一方面将六气理论纳入五脏系统中,另一方面则强调了胃于水谷精微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六气同源的观点,不仅进一步突出了中医"整体观"的学术思想,也为临床多途径治疗疾病开阔了思路。

一、六气的概念与生成

黄帝询问人体“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区别,岐伯逐一解释其定义与功能:

    • 定义:由父母先天之精相合而成,构成生命的基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 功能:主生殖、生长发育,为生命之源。
    • 定义: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 功能:温煦肌肤、充养形体、润泽毛发(“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灌溉。
    • 定义:由腠理发泄而出,表现为汗液(“汗出溱溱”)。
    • 功能:调节体温,濡润体表。
    • 定义:水谷精微中稠厚部分,注入骨骼、关节、脑髓(“淖泽注于骨”)。
    • 功能:润滑关节、补益脑髓、滋润皮肤(“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 定义:中焦(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赤色液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 功能:营养全身,为神志活动的基础。
    • 定义:约束和运行营气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 功能:输送气血,维持血液循环。

二、六气亏虚的临床表现

岐伯指出,六气不足(“脱”)时会出现相应症状:

  • 精脱:耳聋(肾藏精,开窍于耳)。
  • 气脱:视物模糊(气为目之华)。
  • 津脱:腠理开泄,大汗不止(津主外润)。
  • 液脱: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脑髓不足、小腿酸软、耳鸣(液主内养)。
  • 血脱: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空虚(血主濡养)。
  • 脉脱:隐含于全文,脉道失充则气血运行失常。

三、六气的主次与根本

  • 贵贱关系:六气各有其主导功能(“各有部主”),无绝对高低之分,但均依赖五谷与胃(“胃为大海”)的化生。
    • 核心思想:六气虽功能各异,但均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

四、总结与临床应用

  1. 生理意义

    • 六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 精、气、血、津、液、脉相互转化,彼此依存。
  2. 病理意义

    • 六气亏虚症状为诊断提供依据(如耳聋多责之于肾精不足,大汗提示津脱)。
    • 治疗需针对不同气脱选择补益法(如精脱填精,血脱养血)。
  3. 治疗原则

    • 调补脾胃:六气均以水谷精微为源,故“治六气必先固胃气”。
    • 辨证论治:根据脱失类型选择补精、益气、生津、养血等法。

本篇价值

  • 系统阐述中医“六气”理论,奠定气血津液辨证基础。
  • 提出“胃为大海”的观点,对后世“补土派”(如李杲“脾胃论”)有深远影响。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