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
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述刺法,所谈的内容总离不开营卫气血。那么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部联属于脏腑,在外部维系着肢节,您能把十二经脉与四海结合起来谈一下吗?
岐伯说:自然界有东西南北四个海,称为四海,河水都要流注到海中。人也有像自然界那样的四海和十二条大的河流,称为四海和十二经脉。
黄帝说:人体四海是怎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的呢?
岐伯说: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
黄帝说:这个问题真深远啊!您把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联系起来,我想听一下它们之间到底是如何相应的呢?
岐伯说:必须首先明确地了解人身的阴阳、表里和经脉的流行输注的具体部位,然后才可以确定人身的四海。
黄帝说:四海及其重要经脉的部位是怎样确定的呢?
岐伯说:胃的功能是接受容纳饮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水谷之海。它的输穴部位,在上部是气冲穴,下部是足三里穴。冲脉与十二经脉有密切联系,可以灌注五脏六腑和阴阳诸脉,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它的输穴部位,在上部是大抒穴,在下部是上巨虚和下巨虚。膻中是宗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气海。它的输穴部位,在上部是天柱骨(即第七颈椎)上边的哑门穴和天柱骨下边的大椎穴,在前部是人迎穴。髓充满于脑,所以称为髓海。它的输穴部位在上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下边是风府穴。 。
本部分以自然界有四海、十二经水,喻人身亦有四海和十二经脉,体现了《内经》中"人体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也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人身四海的命名一方面因为四者是水谷、血、气、髓的聚会之处,一方面因为四者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确定了四海上下腧穴的部位,也从而为临床针灸治疗胃、冲脉、脑、膻中的疾患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善。
黄帝说:以上这四海的功能,对于人体什么样算是正常?什么样才算是反常呢?怎样才能促进人的生命活动?怎样就会使人体虚弱衰败呢?
岐伯说:四海功能正常,就会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四海功能失常,就会使生命活动受到损害。懂得调养四海的,就有利于健康,不懂得调养四海的,就有害于健康。
黄帝说:人身四海的正常、反常有什么样表现呢?
岐伯说:气海邪气亢盛,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喘促,面色红赤;气海不足,就会出现呼吸短浅,讲话无力。血海邪气亢盛,就会觉得自己身体胀大,郁闷不舒,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血海不足,总是觉得自己身体狭小,意志消沉,但是也说不出患了什么病。水谷之海邪气亢盛,就会出现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就会出现即使感觉到饥饿也不愿意吃饮食。髓海邪气亢盛则狂躁妄动,举止失常,其动作显得轻巧敏捷,皆非平口所能达到;髓海不足。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腿疲软无力,眼目昏花而头昏闷,身体疲倦乏力嗜睡。
黄帝说:我已经了解四海正常、反常的表现了,那么又如何调理治疗四海异常呢?
岐伯说:应当仔细地审查并掌握四海的输注部位来调理治疗四海的偏虚偏实的病证,补虚泻实,切忌不要违背虚证用补法和实证用泻法的治疗原则。能够遵循这样的治疗法则,人体就能健康;违背这样的治疗规律,人体就会败坏无救。
黄帝说:说得好。
对于"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的理解,历代有二,其一认为髓海有余,健康无病,如张介宾云"髓海充足,即有余也,故身轻而劲,便利多力,只有过人制度而无病也"。其二认为当属髓海之实证,如马莳云"此言髓海之偏盛而病者,见其所以为逆"。按其余三海之有余,不足皆指病态,故此处从马氏之说。另外,本部分对四海有余、不足之病的概括,体现了《内经》中以虚实为纲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即在确定病变位置后进而辨别证候的虚实以指导临床用药,此思路到现在还是临床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
核心内容
本篇以“四海”理论为核心,论述人体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调治原则,强调其与十二经脉的联系及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人体四海的概念与对应关系
-
四海理论
- 髓海:脑
- 血海:冲脉(十二经之海)
- 气海:膻中
- 水谷之海:胃
-
与自然界的类比
- 人体四海对应自然界东西南北四海,十二经脉类比于十二经水(河流),最终汇注于四海。
四海的输注部位(关键腧穴)
-
水谷之海(胃)
- 输注点:上在气冲穴,下在足三里。
-
血海(冲脉)
- 输注点:上在大杼穴,下在巨虚上廉(上巨虚)、巨虚下廉(下巨虚)。
-
气海(膻中)
- 输注点:上在柱骨(颈椎)上下,前在人迎穴。
-
髓海(脑)
- 输注点:上在百会(盖骨),下在风府穴。
四海的病理表现(逆顺与虚实)
-
气海(膻中)
- 有余:胸中气满、喘息、面赤。
- 不足:气短、言语无力。
-
血海(冲脉)
- 有余:自觉身体庞大,但无明确病状。
- 不足:自觉身体瘦小,亦无明确病状。
-
水谷之海(胃)
- 有余:腹胀满。
- 不足:饥饿但无法进食。
-
髓海(脑)
- 有余:身体轻健、精力超常。
- 不足:头晕耳鸣、腿酸眩冒、视力模糊、倦怠嗜卧。
调治原则
-
总则
- “得顺者生,得逆者败”:顺应四海生理则健康,逆乱则病衰。
- “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需通过调理关键腧穴恢复平衡。
-
具体方法
- 审守其俞:把握四海输注的腧穴(如足三里、大杼、人迎、风府等)。
- 调其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避免误治。
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
-
理论贡献
- 将人体重要功能归纳为“四海”,与十二经脉系统相结合,完善中医整体观。
- 提出“髓海”与脑的关系,为后世“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奠定基础。
-
临床应用
- 通过刺激四海相关腧穴(如足三里健胃、风府益髓)治疗相应病症。
- 指导气血津液失调类疾病的辨证,如气海不足用膻中穴调补。
总结
本篇以“四海”为纲,系统阐述人体精气、血、水谷、髓的输布与调控,强调:
- 四海平衡是健康的关键,逆乱则病。
- 调理四海需通过特定腧穴,虚实辨证施治。
- 为中医“整体-局部”治疗思想提供了经典依据。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