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乱第三十四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说:人身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正常运行?
岐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有一定的内在顺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人体经脉的运行,也要与五行四季的规律相适应,才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引起经脉的运行紊乱。
黄帝说:怎样才能做到相互顺应的呢?
岐伯说:人身十二经脉与一年的十二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这四季的气候特点各不相同,人体与之相适应,也有相应的差别。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运行有序,阴阳互相协调,清气与浊气的运行也不互相干扰侵犯,这样就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使经脉运行正常。
黄帝说:那逆乱的反常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清阳之气应上升居于上部外部,浊阴之气应沉降居于下部内部,如果清气不能上升反居于下部内部,浊气不能下降反居于上部外部就是经气逆乱。营气顺脉而行,而卫气运行却不循常规,这样清浊相扰,乱于胸中就叫做大愧。气乱于心,可见心中烦闷,沉默不言,低头静伏而不欲动;气乱于肺,使人俯仰不安,喘息喝喝有声,两手按于胸前而呼吸;气乱于肠就会发生吐泻交作的霍乱;气乱于手臂足胫部,就会见四肢厥冷;气乱于头,就会见厥气上逆,头重眩晕,甚至仆倒在地。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说:对五乱的病证针刺有一定的规律吗?
岐伯说: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其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探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规律,这对维护人体功能正常是很重要的。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关于治疗方面的规律。
岐伯说:气乱于心的,应针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大陵;气乱于肺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和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气乱于肠胃的,应针刺足大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如果不能治愈,可以再针刺足三里穴;气乱于头的,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能奏效,可再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和输穴束骨;气乱于手臂足胫部的,如有瘀血可首先在相应部位的血脉上针刺放血,然后针刺再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输穴三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输穴中渚治疗上肢的病变,取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输穴陷谷和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输穴足临泣治疗下肢的病变。
黄帝说:如何运用补泻的手法呢?
岐伯说:慢慢地进针慢慢地出针,这种手法叫做导气。在不运用明显的补泻手法的情况下,这称为同精。因为上述五乱病既不是邪气有余的实证,也不是正气不足的虚证,只是气机逆乱形成的病变,所以采用这种手法。
黄帝说:这些治疗方法十分恰当!上面的分析也是明白确切!请把这些记在玉版上,就叫做治乱吧。
五乱是由经脉营卫之气受到病邪的影响而发生逆乱引起,虽有乱于心、肺、肠胃等的不同,但究其病因与五脏的虚实之证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针刺治疗上,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取穴原则,以选取相应各经的荥穴与输穴为主,从而达到调理经气,恢复营卫之气正常运行的目的。这对后世针灸治疗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核心内容
本篇论述十二经脉与五行四时的对应关系,提出"五乱"病理概念(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阐明其病候表现及针刺调治原则,强调"导气"针法的运用。
经脉与时空的协调关系
-
生理状态(相顺则治)
- 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月,分属四时(春、夏、秋、冬)
- 营卫运行有序,阴阳分明,清浊不相干扰
-
病理基础(相逆则乱)
- 清气在阴分,浊气在阳分(清浊错位)
- 营气顺行而卫气逆行(气血逆乱)
- 清浊相干,乱于胸中(大悗)
五乱病候与针刺取穴
气乱部位 | 临床表现 | 针刺取穴 |
---|---|---|
心 | 心烦沉默、低头静伏 | 手少阴心经俞穴(神门)、心包经俞穴(大陵) |
肺 | 俯仰喘息、按胸呼吸 | 手太阴荥穴(鱼际)、足少阴俞穴(太溪) |
肠胃 | 霍乱吐泻 | 足太阴(太白)、足阳明(陷谷),不效取足三里 |
头 | 厥逆头重、眩晕仆倒 | 天柱、大杼,不效取足太阳荥穴(通谷)、俞穴(束骨) |
臂胫 | 四肢厥冷 | 先刺瘀络放血,后取阳明(二间、陷谷)、少阳(液门、足临泣) |
针刺治疗特色
-
导气针法
- 操作:徐入徐出(缓慢进针出针)
- 特点:非补非泻,重在调和逆乱之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
治疗原则
- 非有余不足之证,乃"乱气相逆"
- 审知其道(掌握气机逆乱规律)是为"身宝"
理论价值
-
时空医学观
- 将经脉系统与五行、四时、十二月相配,体现"天人相应"思想
-
气机辨证创新
- 提出"清浊相干"的病机理论
- 发展"导气"特殊针法,丰富针刺治疗手段
-
临床指导意义
- 为现代治疗功能性紊乱(如胃肠功能失调、心律失常等)提供古典理论依据
- 四肢放血结合导气针法仍应用于厥逆证治疗
总结
本篇通过"五乱"病候分析,揭示:
- 经脉气血逆乱是功能失调的重要病机
- 导气针法是调和气机的有效手段
- 掌握时空-经脉-病候的对应关系是诊治关键 文末黄帝"著之玉版"的记载,凸显该理论在《内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