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黄帝问岐伯说:饮食物进入口以后,又被输送到胃和肠,其化生的津液分为五种,如果在天气寒冷和衣服单薄时,津液就会化为尿和气;天气炎热和衣服过厚时,津液就化为汗;情绪悲哀,气并于上,津液出于目就化为泪;中焦有热,胃体弛缓,津液出于口就化为唾液;邪气侵入体内,阻滞津液输布,阳气闭塞而津液不化,水气不能宣散就形成水胀病。我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不知道其化生的机理,想请你讲一下。
岐伯说:饮食物都是由口进入人体,饮食物中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注入相应的脏器及人体四海。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分别沿着一定的道路输布。由三焦布散的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能够温润肌肉、充养皮肤,就是津;那些流注于脏腑、官窍,补益脑髓而不布散的,就是液。
天气炎热和穿衣太厚,腠理开泄而出汗。如果又感受寒邪,寒邪就会留滞在分肉里面,使得津液凝聚成沫,挤压分肉,阻碍阳气流行就会产生疼痛。天气寒冷,汗孔闭塞不能出汗,阳气不化,水液不得蒸化宣行则向下输注到膀胱,就形成尿液和气。
在五脏六腑中,心主宰其他脏器的活动。耳听声音,眼看物体,都是为心服务。肺主气而朝百脉,起相辅的作用,犹如宰相。肝主谋虑,就像将军一样。脾主肌肉而护卫内在脏腑,就像卫士一样。肾主骨而支撑身体,所以可以主人体的外部。人体五脏六腑的津液都上达于目,人悲哀的时候气并于心,使心系拘急,心系拘急会使肺叶上举,肺叶上举就使得津液向上流溢。但是,心系不总是拘急,肺叶不总是上举,而是时发时止,所以发生咳嗽而流泪。中焦有热,胃中的饮食物就容易消化,食物消化以后,寄生虫追寻食物就会在胃肠中上下串行,导致肠胃扩张胃体迟缓,气因之上逆,津液随着上升,于是就出现了唾液从口外流的情况。
本段讲述了津液来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在生理上分成汗、溺、唾、泪、髓五种(髓的生成在下文将述及),并随着外界的环境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天寒则为溺与气,天热则为汗等。这些天气寒暑因素对水液在体内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的论述,反映了《内经》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相统一,人身各部相统一。本段所讨论的汗、溺、气的关系对临床用行气利水法治疗水肿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有关津、液的概念《灵枢·决气》篇也有论及,可互参。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混合成脂膏样的部分,向内渗灌到骨腔中,并可以向上补益脑髓,向下流注到阴器。精属阴,气属阳,如阴阳不和,则阳气不能固摄,精液向下流溢,从阴窍外泄。从而使滋养骨髓的津液也随着向下溢出而减少,如果下溢过度,真阴虚损,就会出现腰背疼痛和足胫酸楚。阴阳气道阻滞不畅,四海闭塞不通,三焦不能疏泄,津液不能正常的布化到全身,饮食物相互混杂在肠胃中运行,积于回肠,水液停留在下焦,不能渗灌于膀胱,这样就会使下焦胀满,水流向外泛溢,就会发生水胀病。这些就是津液分为五条通路运行的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下。
核心内容
本篇系统阐述津液的五种代谢途径(汗、溺、泣、唾、髓)及其调节机制,揭示津液代谢与气候、情绪、脏腑功能的关系,并提出"津液五别逆顺"的病理模型。
津液的生理分布(五别)
转化形式 | 形成条件 | 相关机理 |
---|---|---|
尿与气 | 天寒衣薄 | 腠理闭→水液下注膀胱 |
汗 | 天热衣厚 | 腠理开→津液外泄(寒留分肉则聚沫作痛) |
泪 | 悲哀气并 | 心系急→肺叶上举→液溢于目(咳而泣出) |
唾液 | 中热胃缓 | 胃热虫动→肠胃扩张→气逆唾出 |
髓液 | 五谷精微化合 | 内渗骨空补脑髓,下流阴股(阴阳不和则异常下流致虚) |
脏腑调控系统
-
核心架构
- 总指挥:心(“五脏六腑,心为之主”)
- 功能分工:
- 肺为相傅(调节气机)
- 肝为将军(疏泄功能)
- 脾为护卫(运化水湿)
- 肾主外候(水液代谢)
-
特殊通路
- 目为津液上渗之窗:五脏津液皆可上渗于目,心悲则引动肺气上逆致泪出
病理模型(津液逆乱)
-
关键病机
-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
-
典型病症
- 水胀:水谷滞留肠胃→下焦胀满→水溢皮下
- 髓虚证:津液下流过度→腰背痛、胫酸
- 聚沫痛:汗出受寒→寒凝分肉成沫致痛
理论价值与临床启示
-
学术创新
- 建立首个"环境-情绪-脏腑"三维津液代谢模型
- 提出"髓液"概念,完善精-髓-脑理论链条
-
现代应用
- 解释神经性流泪(心悲气并)、胃热多唾等现象
- 指导水肿(水胀)、骨质疏松(髓液减)的治疗
-
治疗警示
- 强调"四海通畅"对津液代谢的关键作用
- 提示注意气候骤变对体液分布的影响
总结
本篇通过津液五途的论述揭示:
- 津液的多重身份:既是代谢产物,又是营养载体(如髓液)
- 调控的整体性:气候、情绪、脏腑共同参与津液分配
- 病理的传导性:三焦阻塞可引发全身性水液代谢紊乱
文末"津液五别之逆顺"的概括,奠定了中医津液病机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