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脏,必当治理。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岐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黄帝曰:愿闻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
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在针刺治疗疾病时,对内在五脏所反映于五官的五种气色变化的观察,可有助于病情的诊断。所谓五气,是指五脏的内在的变化反映于体表的现象。五脏之气是由五脏产生和支配的,它的盛衰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相配合的。请问五脏之气是怎样表现在面部的?
岐伯说:五官的变化就是五脏在身体外部的反映。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五官的表现与五脏之间是如何反映的,以便把它作为诊断的常规。
岐伯说:五脏的变化可以通过脉象的形式表现于寸口,也可以通过五色的形式表现在鼻部。五色交替出现,是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气候的变化相应,每一时令都有其正常现象即五季分别出现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经脉的邪气循经络深入内脏,必然出现五色的异常,则一定要从内在脏腑治疗。
黄帝说:好。但诊察五色只是单独取决于鼻呢?
岐伯说:正常人的五官能辨别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眉间、额部开阔饱满,就可以观察鼻部的情况。如果鼻部宽阔高大,颊侧至耳门部肌肉丰满凸起,下颚高厚,耳周肌肉方正,耳垂凸露于外,面部五色表现正常,五官宽阔高起,端正匀称,这样的人就能够活到一百岁。观察到以上的表现,即使发生疾病,施用针刺也一定能够治愈。因为像这样的人,气血充足,肌肉坚实致密,所以能适应针刺疗法。
黄帝说:我想了解一下什么是五官。
岐伯说:鼻是肺的官窍。眼睛是肝的官窍,口是脾的官窍,舌是心的官窍,耳是肾的官窍。
黄帝说:从五官的表现,如何推断疾病呢?
岐伯说:通过五官的表现,可以推断五脏的病变。肺的病变,出现呼吸喘急,鼻翼煽动;肝的病变,出现目眦发青;脾的病变,出现口唇发黄;心的病变,出现舌体卷曲短缩,两颧发红。肾的病变,出现两颧和额部发黑。
黄帝说:有的人平时脉象和五色都很正常,但一发生疾病就很危重,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五官的功能失常不能辨别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眉间颜额的部位不开朗,鼻子也小,颊部和耳门瘦小而不饱满,面部无丰满的肌肉,下颚平陷,耳垂和耳上角尖窄而向外突出,像这样的人即使平时色和脉都正常,但禀赋薄弱也会发生危重的疾病。
黄帝说:五脏表现于鼻部,据此可以推断五脏之气的内在变化,那么在鼻的左右上下,有一定的反映部位吗?
岐伯说;脏腑深居于胸腹之中,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反映五脏之气盛衰的五色,在面部的左右上下也有一定的位置。
本篇说明了五脏之气与五官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因此通过五官的形态可了解人体的健康情况,如五脏发生病变时,外在五官可相应的发生病态,并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既是后世医家提出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理论依据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而望诊中又以望头面部五官的形态气色为主要内容,因此本篇对临床望诊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本篇有关内容可与本书的脉度篇相参。
核心内容
本篇系统论述五官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提出通过观察五官气色变化(五阅)来诊断五脏疾病(五使)的方法,建立中医面部望诊的基础理论框架。
五官-五脏对应系统
五官 | 对应脏腑 | 病理特征 | 望诊要点 |
---|---|---|---|
鼻 | 肺之官 | 喘息鼻张 | 明堂(鼻)色白异常 |
目 | 肝之官 | 目眦发青 | 眼周青紫,目神涣散 |
口唇 | 脾之官 | 唇色萎黄 | 唇色黄白,干裂脱皮 |
舌 | 心之官 | 舌卷短缩,颧赤 | 舌体形态,舌尖红赤 |
耳 | 肾之官 | 颧与颜黑 | 耳廓色泽,耳轮焦枯 |
面部望诊三大指标体系
-
明堂格局诊法
- 健康标准:
- 明堂广大(鼻部丰隆)
- 蕃蔽显见(两颊饱满)
- 方壁高基(鼻梁挺拔)
- 引垂居外(耳廓外展)
- 病危征象:
- 明堂狭小(鼻部低平)
- 蕃蔽不显(面颊凹陷)
- 墙基塌陷(鼻梁歪斜)
- 垂角内收(耳廓贴面)
- 健康标准:
-
五色时令对应
- 春青、夏赤、长夏黄、秋白、冬黑
- 色应其时则为常,色反时令则为病
-
左右上下定位
- 面部不同区域对应特定脏腑(早期全息理论)
临床操作规范
-
诊断流程
- 先辨五官→次观明堂→再察五色→合参脉象(气口)
-
针刺适应证
- 理想对象:
- 五官端正
- 明堂广大
- 气血充盈
- 肌肉坚实
- 禁忌对象:
- 面部特征衰败者(即使看似平和亦属危候)
- 理想对象:
-
治疗原则
- “经气入脏,必当治理”:发现脏腑病变必须及时干预
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
学术贡献
- 创立"官-脏对应"诊断模型
- 发展"面部全息"望诊技术
- 奠定"色脉合参"诊断传统
-
现代应用
- 解释肝病目青、肺病鼻煽等临床现象
- 指导中医体质辨识(如"寿中百岁"的面相特征)
- 辅助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舌卷与心神病变关联)
-
诊断警示
- 强调面部基础结构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 提出"虽平常殆"的潜在风险识别
总结
本篇通过"五阅五使"理论揭示:
- 外官内脏:五官是窥视五脏功能的窗口
- 形色相关:面部结构决定健康底色,气色变化反映疾病状态
- 整体判断:需综合形态、色泽、时令等多维指标 文末"各如其度"的论述,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空间定位思想,为后世面诊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