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清浊第四十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
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相对应,自然界十二条大河流的颜色青赤黄白黑各不一样,还有清浊的区别,而人体经脉中的气血都是一样的,怎样把它们与之相对应呢?
岐伯说:假若人体经脉中的气血都是一样的,那么推及整个社会的人们就都一致了,那怎么还会发生紊乱呢?
黄帝说:我问的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情况,并不是询问整个社会所有的人啊!
岐伯说:一个人体内有逆乱之气,就跟整个社会上众多人之内也总有作乱之人一样,总体的看来都是一个道理。
黄帝说:请你讲一讲人身之气的清浊情况。
岐伯说:人体受纳的饮食物所化生的气是浊的,与自然界之空气所化生成的是清的。清气注于阴分入脏,浊气输布于阳分入腑,饮食物所化生的浊气中的清气,向上出于咽部;而清气中的浊气则可以下行。如果清气和浊气相互干扰而不能正常的升降,就叫做乱气。
黄帝说:清气注于阴,浊气输布于阳,浊中有清,清中有浊,这些情况是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辨别以上情况大致是这样清气先向上输注到肺脏,浊气向下行先入于胃腑。而胃内水谷浊气中的清气部分,可向上出于口;肺中清气的重浊部分,也可向下输注到经脉之中,并且在内积聚于胸中而成为气海。
黄帝说:所有的阳经都接受浊气的渗注,其中哪一经接受浊气最多呢?
岐伯说:在诸阳经中,小肠接受胃下输的饮食物,并分离清浊,所以惟独它所属的手太阳经浊气最多。在诸阴经中,肺主气而司呼吸运动,所以它所属的手太阴经接受的清气最多。大凡清气都向上到达头面部的孔窍,浊气都向下注入经脉之中。虽然说五脏都接受清气,但是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所以惟独脾所属的足太阴经能够接受浊气。
黄帝说:人体的清气、浊气异常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清气运行滑利,浊气运行滞涩,这是清气、浊气的正斋表现。所以如果是由于浊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由于清气异常引起的病变,针刺时应当浅刺而快速出针。如果是由于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而导致升降失常的疯变,就应当察明病情,了解清气、浊气相互干扰的程度和部位,再结合清气、浊气的特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调治。
本篇将人体内的精气分为清浊两部分,并指出清浊之气与经脉的阴阳属性有一定的关系。阴经中的精气多清,阳经中的精气多浊,且清者气滑,浊者气涩,治疗其发生混乱后产生的病变时,在针刺上也有深浅疾徐的不同,这也反映了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思想,对后世的针灸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核心主题
探讨人体气血的清浊属性及其在经脉中的运行规律,阐明清浊之气对生理、病理的影响及相应的针刺治疗原则。
主要内容
-
气血清浊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 黄帝提问:十二经脉对应自然界十二经水(河流),水质清浊各异,但人的血气若统一,如何与之相应?
- 岐伯指出:人之血气若完全统一,则天下无乱象;个体与天下同理,均存在“乱气”(清浊失调)。
-
清浊之气的定义与运行
- 来源:
- 浊气:源于水谷(食物),属阴,注于阳经(如胃)。
- 清气:源于呼吸(天气),属阳,注于阴经(如肺)。
- 运行规律:
- 浊中之清(胃之清气)上出于咽;清中之浊(肺之浊气)下注经脉,汇聚于气海。
- 清浊交互失调则导致“乱气”。
- 来源:
-
经脉的清浊特性
- 阳经多浊:手太阳小肠经为阳经中浊气最甚者。
- 阴经多清:手太阴肺经独受阴经之清气,足太阴脾经独受阴经中的浊气。
- 清浊作用:
- 清气上行滋养头面空窍(如五官);浊气下行濡养周身经脉。
-
治疗原则
- 针刺方法:
- 清气质滑,刺阴经(深刺久留针);浊气质涩,刺阳经(浅刺快出针)。
- 清浊相干(紊乱)时,需根据具体失调情况灵活调治。
- 针刺方法:
关键点总结
- 生理基础:清浊之气源于水谷与呼吸,分属阴阳,各行其道。
- 病理关键:清浊交互失调(“乱气”)是疾病的重要机制。
- 治疗核心:依据清浊特性选择针刺手法,以恢复气血平衡。
经典名句
- “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 “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
此篇体现了《内经》“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