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
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
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问少俞道:我听说各种疾病在开始发生的时候,都是由于风雨寒暑等邪气,沿着皮肤、毛孔侵入腠理。有的发生传变,有的邪气停留在体内某一部位,有的形成以水肿、汗出为主症的风水病,有的成为消渴病,有的引起发冷发热类的疾病,有的导致长期不愈的痹证,有的发生积聚病。邪气侵入人体后,进一步发展演变,会造成无以数计的各种各样的疾病,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另外,同时患病的,有的发生这种疾病,有的发生那种疾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由是自然界为人体产生了不同的邪气吗?究竟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疾病呢?
少俞回答说:自然界产生的邪气,不是专对某一个人的,邪气的影响对任何人都是不偏不倚的,只有被邪气侵犯的人才会发生疾病,能够躲避邪气的人就不会发生危险。疾病的发生,不是自然界的邪气有意侵袭人体,而是人不能躲避而感受了它。
黄帝说:同是感受邪气而同时患病,他们所患的疾病却不相同,我想了解是什么缘故。
少俞答道:问得好啊!请让我以工匠砍伐树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工匠磨快了刀斧去砍伐木材,树木本身的阴面和阳面,有坚硬与松脆的不同。坚硬的不易砍入,松脆的容易被砍伐劈裂,砍在树木枝权交结的地方,坚硬得连刀斧的刃都会崩损而出现缺口。同一棵树木的不同部位也有坚硬、松脆的区别,坚硬的地方不易被刀斧砍伐,松脆的地方就容易被砍伤,何况那些不同的树木,树皮的厚薄、所含汁液的多少也都不相同。在树木中,开花长叶较早的,遇早春的寒霜和大风,就会花凋叶枯。木质松脆、树皮薄的,遭长久曝晒或大旱,就会枝条汁液减少、树叶枯萎。树皮薄而汁液多的,逢长期阴雨连绵,就会树皮溃烂,水湿漉漉。本质刚脆的,如果遇到狂风骤起就会枝条折断而树干受伤,如果遭受秋霜和疾风就会根摇叶落。这五种情况,便是在五种不同气候条件下树木受到的不同伤害和表现,何况不同的人呢!
黄帝问:把人和上面论述树木的情况相对应,又是怎样的呢?
少俞回答说:树木的损伤,主要表现为伤及树枝,如果树枝坚硬刚强就不会被伤害。人体也是因为骨节、皮肤、腠理等部位不够坚固,邪气侵入而停留在这些地方,才会经常发生疾病。
阐述了人的体质强弱是诸邪侵袭人体后发病与否的关键,这与《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一样,都是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
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麤理,麤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黄帝问:人体易于患汗出不止的风厥病,怎样诊察呢?
少俞答道:肌肉不坚实,腠理疏松,就容易患风病。
黄帝说:怎样测知肌肉不坚实呢?
少俞回答说:肌肉结集隆起的部位不坚实,皮肤的纹理不明显,即使皮肤纹理清楚却很粗糙,皮肤粗糙而不致密,腠理也就疏松,这些说的是观察肌肉是否坚实的大致情况。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
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说:人体易于患消渴病,怎样诊察呢?
少俞答道:五脏都很柔弱的人,就容易患消渴病。
黄帝说:怎样了解五脏是否柔弱呢?
少俞回答道:五脏柔弱的人,必定有刚强的性情,性情刚强就容易发怒,柔弱的五脏就容易被情志变化所伤。
黄帝说:怎样诊察五脏柔弱和性情刚强呢?
少俞答道:这类人皮肤薄,两眼直视锐利,眼睛深陷目眶中,两眉长而且竖直。这样的人,性情刚强,就容易发怒,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能伤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以上所讲的,就是性情刚暴而肌肉瘦弱一类人的情况。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
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䐃,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黄帝说:人体容易患发冷发热病,怎样诊察呢?
少俞答道:骨骼细小、肌肉瘦弱的人,容易患发冷发热的疾病。
黄帝说:怎样诊察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坚实、脆弱,以及气色的不一致呢?
少俞答道:颧骨是人体骨骼表现的基本标志,颧骨大的,全身骨骼就大,颧骨小的,全身骨骼就小。皮肤薄而肌肉瘦弱没有隆起肌肉的,两臂软弱无力,地阁部位的色泽黑暗没有光泽,与天庭部位的色泽不一致,地阁的黑暗与其他部位的色泽都不同,这就是肌肉强弱,色泽不一致的外部表现。此外,臂部肌肉消瘦的,阴精不足而骨髓空虚,所以容易患发冷发热的疾病。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
少俞答曰:麤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
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说:怎样诊察人体易于患痹证呢?
少俞答道:皮肤纹理粗糙而肌肉不坚实的,容易患痹证。
黄帝说:痹证发生的上下,有一定的部位吗?
少俞答道:要想知道痹证发生的上下部位,要看各个部位的情况,虚的地方就容易患痹证。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
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黄帝说:人体易于患肠中积聚病,怎样诊察呢?
少俞答道:皮肤薄而不润泽,肌肉不坚实却有滑润感,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肠胃功能差,邪气便留滞在身体之中,形成积聚病。因为饮食冷热失常,邪气逐渐侵袭脾胃,进一步形成蓄积停留,发生严重的积聚病。
黄帝说:我听了以上疾病的外部表现,已经知道从外部表现诊察疾病的常识,还想听一听时令与疾病的关系。
少俞答道:首先要确定代表某一年的天干、地支,从干支来推算每年的客气加临于主气时的顺逆情况,如果客气胜主气疾病就减轻,主气胜客气疾病就危重。虽然也有不属主气胜客气的情况,由于年运的影响也会发生疾病,这是由于各人不同的形体、气质类型与年运五行属性的生克乘侮关系所导致的。这些就是五变的一般规律。
举例并详细论述了许多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受邪侵袭发病,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异,所以各人的病证也不同,因此在临床诊治中,一定要注意体质状况。这些认识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疾病起因与差异
-
病因总述:百病多起于风、雨、寒、暑等外邪,经皮毛入腠理,或留或走,形成多种病证(风肿、消瘅、寒热、痹、积聚等)。
-
同遇一邪而病不同:
- 外邪无私,行而公平,人因自犯而得病。
- 即使同处一时、一地,同遇一风,不同人体质差异,所发之病各异。
2. 以木喻人——体质决定易病
-
木之坚脆不同 → 抵御外力的能力不同。
-
不同气候、环境对不同质地的木造成不同损伤:
- 春霜烈风 → 花落叶萎
- 大旱曝晒 → 脆木叶萎
- 阴雨连绵 → 薄皮多汁木皮漉浅
- 暴风骤起 → 刚脆木根摇叶落
- 交节之处 → 易伤缺损
-
人体类比:骨节、皮肤、腠理等不坚固处,即为邪气所乘之所,久而成常病。
3. 不同体质的易病特征与候象
易病类型 | 体质特征 | 诊察要点 |
---|---|---|
风厥、漉汗 | 内不坚,腠理疏 | 腘肉不坚、无分理,皮不致 |
消瘅 | 五脏柔弱(兼刚强多怒) | 薄皮肤、眼坚深、直肠长、胸气上逆、肌肉消瘦 |
寒热 | 小骨、弱肉 | 颧骨小、皮薄无膏、臂软色异、臂薄髓少 |
痹症 | 麤理、肉不坚 | 视其部位分高下 |
肠中积聚 | 皮薄不泽、肉不坚而滑 | 脾胃功能弱,寒温不调,邪气留滞成积 |
4. 病发的时间规律
- 先立其年 → 判断一年中何时易病。
- 高时则起,低时则殆(与气机盛衰对应)。
- 即便不陷入低谷,但若当年有“冲道”,病必发作。
- 这是因形而生病的规律,即“五变之纪”。
5. 核心思想
- 外邪虽同,受病因人之形质强弱而异。
- 察病需从皮肉骨节腠理之坚脆入手,判断易感之邪与易发之病。
- 结合时令变化预测病发时间,是“形-病-时”三者合参的诊断思路。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