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腧第五十一
目录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五脏的俞穴,都出于背部的什么位置。
岐伯说:胸中的大杼穴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侧,肺俞在第三椎下的两侧,心俞在第五椎下的两侧,膈俞在第七椎下的两侧,肝俞在第九椎下的两侧,脾俞在十一椎的两侧,肾俞在十四椎的两侧。这些俞穴都在脊椎的两旁,左右穴位相距三寸,距离背正中线约一寸五分。确定这些俞穴的位置,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体内的病痛得到缓解,便是取中了俞穴。对于背俞穴,治疗上应当采用灸法,不能采用针刺方法。在运用灸法时,邪气盛则施以泻法,正气虚则施以补法。在运用灸法来补益正气时,艾火燃着后不要吹灭,要等待火自然熄灭。用灸法泻除邪气时,艾火燃着后要迅速将它吹旺,然后用手搏捻艾炷,一定要把艾火熄灭。
本文所述位于背脊两侧的大杼、膈俞以及五脏的俞穴,一直为针灸医家所采用。文中对于五脏俞穴特别指出"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这主要说明背部不可深刺,深刺会刺伤内脏,发生危险,但并不是说背部绝对禁刺。对针灸两法而言,一般认为补用灸,泻用针,本文则指出灸法中也有补泻之别。本文"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是后世"以痛为腧"的先导,这不仅用于针刺治疗的取穴,也发展为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方法,称之为"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
一、五脏背腧位置
脏腑 | 背腧位置(与脊柱关系) | 参照标志 |
---|---|---|
大腧 | 杼骨之端(第一胸椎两侧) | 总纲之穴 |
肺腧 | 三焦之间 | 脊旁约三寸 |
心腧 | 五焦之间 | 脊旁约三寸 |
膈腧 | 七焦之间 | 脊旁约三寸 |
肝腧 | 九焦之间 | 脊旁约三寸 |
脾腧 | 十一焦之间 | 脊旁约三寸 |
肾腧 | 十四焦之间 | 脊旁约三寸 |
注:文中“焦”是指脊椎节的计数单位,“挟脊三寸”即左右各离脊柱约三寸。
二、腧穴的确认方法
- 按压该处,应在中而痛解,即疼痛缓解处为真输穴。
三、针灸治疗原则
-
治疗方式
- 可用灸法
- 不可用针刺
-
补泻法
- 气盛 → 泻之
- 气虚 → 补之
-
灸法细节
- 火补:不可吹火,任其自然熄灭
- 火泻:快速吹火、传艾,待火灭即可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