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问道:你经常讲到,人体发生疾病都是因为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的。但是有些人并没有离开居处的房屋或遮蔽得很严密的地方,没有遭受贼风邪气的侵袭,却突然发生疾病,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这种情况的形成,都是因为平素就受到邪气的伤害而没有察觉所造成的。或曾经被湿邪伤害,湿邪侵袭人体后,藏伏在血脉和分肉中,长期不能消散;或从高处跌落,使瘀血留滞在体内;或暴喜大怒而情志活动不能节制;或饮食不适当。或不能根据气候的寒热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导致腠理闭塞而不通畅。若腠理开时感受风寒,使血脉凝滞不通,新感受的风寒与体内原有的邪气相互搏结,便会形成寒痹。由上述原因使体内有热,则会形成身体出汗,在出汗时就容易感受风邪。即便不是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也一定是外邪与体内原有邪气相互结合,才会使人发生疾病。
本文指出卒然发病的原因,除贼风邪气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均可引发疾病。这对后世温病学家"伏气"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黄帝问道:上述疾病发生的原因,都是病人自己能感觉到的。那些既感觉不到有邪气侵袭,又没有惊恐等情志的过度刺激,却突然发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鬼神作祟吗?
岐伯回答说:这种情况,也是有宿邪藏伏在体内而尚未发作。由于性情有所厌恶,思想有所羡慕,而引起气血逆乱,逆乱的气血与藏伏在体内的宿邪相互作用便发生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不明显,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所以就好像鬼神作祟一样。
黄帝问道:这类疾病既然不是鬼神作祟,为什么用祝由的方法能够治愈呢?
岐伯回答说:古代的巫医,掌握一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又首先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所以再用祝由方法就能把疾病治愈。
祝,就是祝由,是古代治疗疾病所使用的一种精神疗法,《素问·移精变气》亦提及,其临床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 非直接外感之病因
-
现象:有些人长期在室内、不出门,不直接接触风邪,却突然发病。
-
原因:
-
湿邪留伏
- 早年曾受湿气侵袭,湿邪潜藏于血脉、分肉之间,久而不去。
-
瘀血内停
- 外伤跌扑,恶血滞留体内未清。
-
内外诱发因素
- 情志失调(喜怒无节)、饮食失宜、寒温失常。
- 腠理闭塞 → 一旦开启而遇风寒,血气凝滞,与旧邪相合 → 成寒痹。
-
热邪诱发
- 有热则汗出,汗出时受风,即使无贼风之侵,也会因旧邪被触发而发病。
-
2. 无外邪却突发之因
-
表现:无直接外感、无惊恐,却忽然发病。
-
病机:
- 旧邪潜伏未发,因情志波动(恶或慕) → 血气内乱
- 两气相搏,来势微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状似“鬼神”。
3. 祝祷可愈的原因
-
古代巫医:
- 先巫懂得百病相胜之理,知病之所起 → 可用祝祷调理(实为心理暗示、调和气机)。
4. 关键病机总结
-
核心:
- 旧邪(湿、瘀)留伏体内 → 情志、气候、饮食等触发 → 气血失和 → 突发病变。
-
特点:
- 可无外感明显病因
- 病情隐匿、发作突然而剧烈
- 古人易误以为“鬼神所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