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禁第六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

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实,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

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

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䐃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衄,血衄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时有五禁,什么叫五禁呢?

岐伯回答说:五禁就是禁止针刺,凡遇到禁口,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夺。

岐伯道:五夺,是指在气血衰弱,元气大伤时不能用泻法针刺,以免更伤元气。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过。

岐伯道:五过,是指补泻不要超过常度,超常则为过。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逆。

岐伯道:疾病与脉象相反,就称为五逆。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九宜。

岐伯道:精通九针的理论,并能恰当运用,称为九宜。

黄帝问:什么是五禁?我想了解不能进行针刺的时机。

岐伯回答:在甲乙日(属木),不宜针刺头部的实证,也不要在耳内施行"发蒙"针法。在丙丁日(属火),不宜在肩部、喉部和廉泉穴施行"振埃"针法。在戊己日(属土,对应四季末的辰戌丑未月),不宜针刺腹部,也不要用"去爪"针法来泻除水邪。在庚辛日(属金),不宜针刺大腿和膝盖的关节部位。在壬癸日(属水),不宜针刺小腿和足部。这些就是所谓的"五禁"。

黄帝问:什么是五夺?

岐伯回答:第一种是形体肌肉极度消瘦;第二种是大失血之后;第三种是大汗淋漓之后;第四种是大泄泻之后;第五种是刚分娩或大出血之后。这些情况下都不能使用泻法治疗。

黄帝问:什么是五逆?

岐伯回答:第一种逆证:热病本应脉象洪大却反而平静,出汗后脉象反而盛大躁动;第二种逆证:腹泻病本应脉象沉细却反而洪大;第三种逆证:顽固的痹症久治不愈,肌肉溃破,身体发热,一侧脉搏消失;第四种逆证:久病导致形体极度消瘦,身体发热,面色苍白,随后出现便血、鼻血,且出血严重;第五种逆证:寒热病导致形体极度消瘦,脉象却坚硬搏指。这些就是所谓的"五逆"证候。

一、五禁(不可刺的时日部位)

  • 甲乙日(木日)自乘:忌刺实证,勿发蒙针入耳中。
  • 丙丁日(火日)自乘:忌振动肩部、喉部、廉泉(颈前)。
  • 戊己日(土日)四季自乘:忌刺腹部,勿去指甲泻水。
  • 庚辛日(金日)自乘:忌刺关节、股膝。
  • 壬癸日(水日)自乘:忌刺足胫部。

这些禁忌与天干气化、经脉气机相关,避免因时日气机冲犯导致伤害。

二、五夺(不可泻的情况)

  • 形肉已削(身体极度消瘦)。
  • 大量失血之后。
  • 大汗之后。
  • 大泄(腹泻)之后。
  • 产后或大出血之后。

此时机体元气与津血已损,不可再行泻法,以防元气大伤。

三、五过(补泻过度)

  • 补泻需适度,不可过量,防止损伤正气或加重病情。

四、五逆(病脉相逆的危险征象)

  1. 热病脉静,汗已出而脉反盛躁。
  2. 泄泻而脉洪大。
  3. 着痹不移、肌肉溃破、身热、脉偏绝。
  4. 淫欲伤形、身热、面色苍白,继而下血衄血且病重。
  5. 寒热交作、脉坚搏。

“五逆”表明病情与脉象不相符合,是危重之兆,治疗需谨慎。

五、九宜(运用九针之道)

  • 熟知九针理论与适应范围,方能得其“九谊”,即九针运用的正确原则。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