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论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
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黄帝问少俞道:食物进人人体后,五味分别进入相应的脏腑经络,在其影响下也会发生各自的病变。如酸味进入筋,食酸味偏多,会引起小便不通。咸味进人血液,食咸味过量,能引起口渴。辛味进入气分,食辛昧太过,可引起内心有空虚感。苦味进入骨骼,食苦味太多,使人发生呕吐。甘味进入肌肉,过食甘味,使人感到心胸烦闷。我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少俞回答说:酸味入胃以后,由于酸味涩滞,具有收敛的作用,只能行于上、中二焦,而不能迅速吸收转化,便停滞在胃中。若胃中和调温暖,促使它下注膀胱,膀胱的尿脬薄而柔软,遇到酸味便会收缩卷曲,导致膀胱出口处也紧缩约束,影响水液的排泻,从而形成小便不利的病证。前阴是宗筋汇聚的地方,肝主筋所以说酸走筋。
黄帝问道:咸味善走血分,食咸味过多会使人口渴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回答说:咸味人胃后,气味行于中焦,输注于血脉,与血相合,使血液浓稠,需要胃中的津液不断地补充调和。这样胃中的津液就不足,影响咽部的津液输布,使得咽部和舌根部均感到干燥,而出现口渴的现象。血脉是中焦化生的精微输布周身的通道,血液也出于中焦,咸味上行于中焦,所以成味入胃后,就走人血分。
黄帝问道:辛味善走气分,多食辛味,使人觉得心中空虚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回答说:辛味人胃后,它的气味行于上焦。上焦的功能是将来自中焦的水谷精微布散到体表。过食葱、姜、蒜、韭之类的辛味就会熏蒸于上焦,使营卫之气受到影响,如果辛味久留于胃中,就会出现内心空虚的感觉。辛味常与卫阳之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以后促使卫阳之气外达而汗出,辛味也随汗而排泄,这就是辛味走气的道理。
黄帝问:苦味走骨,但吃太多苦味食物会让人呕吐,这是为什么?
少俞回答说:苦味人胃后,五谷的其他气味都不能胜过它。当苦味进入下脘后,三焦的通路都受其影响而气机阻闭不通利。三焦不通,胃内食物不得通调、输散,胃气因而上逆形成呕吐。牙齿是骨的外露部分,苦味经过牙齿进入体内又随呕吐通过牙齿外出,也说明苦走骨的道理。
黄帝问道:甘味善走肌肉,过食甘味,使人感到心胸烦闷,是什么原因呢?
少俞回答说:甘味入胃后,腻碍胃中气机,使胃气小而柔弱,不能达于上焦,而经常与食物一同停留在胃中,所以胃气也柔润。胃柔则气缓,容易化湿生虫,寄生虫因食甘味而在胃中蠕动,所以使人心中烦闷。甘味可以入脾,脾主肌肉,甘味外通于肌肉,所以,甘味善走肌肉。
本文强调五味不能嗜食太过,太过则每易令人发生病变。其所论之病候与病理,虽未必完全符合实际,但其总的原则"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是正确的,揭示了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两重性,即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又有其不利的一面。因此提醒我们临证时对患者以此论的精神,制订饮食五味的宜忌的医嘱,以提高疗效。
1. 概述
本篇讨论五味(酸、咸、辛、苦、甘)入胃后的运行方向(“所走”)、作用脏腑组织及过食所致病变,并解析其生理与病理机制。
2. 五味与走向、病理
| 五味 | 所走 | 过食病变 | 机理解析 |
|---|---|---|---|
| 酸 | 走筋 | 多食令人癃(小便不通) | 酸入胃,气涩以收,上焦气机受阻,下注膀胱使膀胱收缩不通,水道不行。筋属阴经之末,故酸走筋。 |
| 咸 | 走血 | 多食令人渴 | 咸入胃,气走中焦,注于脉中,与血相合则凝滞,耗胃中津液,咽路干燥,舌本干而口渴。血脉属中焦之道,故咸走血。 |
| 辛 | 走气 | 多食令人洞心(心中空虚感) | 辛入胃,气走上焦,熏蒸营卫,若停留心下则心中虚洞;辛与气俱行,能随汗外泄,故走气。 |
| 苦 | 走骨 | 多食令人变呕(呕吐反复) | 苦入胃,五谷之气不能承受,苦下脘阻滞三焦之道,致变呕。齿为骨之余,苦走骨。 |
| 甘 | 走肉 | 多食令人悗心(胸中烦闷) | 甘入胃,气弱小,滞于胃中,令胃柔缓,虫蠕动而生胸闷。甘气通于肌肉,故走肉。 |
3. 规律总结
- 酸 → 筋:收涩性强,过则收敛太过,阻水道。
- 咸 → 血:走中焦脉道,过则凝血耗津。
- 辛 → 气:走上焦,助阳行气,过则扰心耗气随汗泄。
- 苦 → 骨:能坚能泄,过则阻三焦之道。
- 甘 → 肉:缓中益气,过则滞中生湿,养虫损肉。
4. 临床启示
- 五味适量可调和脏腑,偏盛则伤其所走之处。
- 脏腑、经脉、体组织间的联系,可通过饮食调养或损伤。
- 饮食配伍需平衡五味,避免长期偏嗜单一味道。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