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膈第六十八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黄帝问: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形成食后即吐的上膈证,我已经知道了。至于因虫积在下所形成的下膈证,食后经过一天左右才吐出,我还不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详尽地给我讲讲。
岐伯答道:因为不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饮食没有节制,不能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使脾胃运化失常,寒湿流注肠道之中,肠道中的寄生虫因寒冷而集结在一起,虫聚积在下脘,肠胃扩张,卫气不能正常营运,邪气也稽留在这里。进餐时,寄生虫闻到气味,便上行觅食,使下脘空虚,邪气就乘虚侵入,稽留日久而形成痈肿。内部痈肿使得肠管狭窄而传化不利,所以食后经过一天的时间,仍会吐出。如果痈肿发生在下脘里边,疼痛的部位较深,痈肿发生在下脘外面,疼痛的部位较浅,同时,在发生痈的部位皮肤发热。
黄帝问: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答道:针刺的方法是,应当用手轻轻地按摩痈肿的部位,以观察痈肿部位的大小和病气发展的动向。先浅刺痈肿周边,再逐渐深刺。如此反复行针但不要超过三次。进针的深浅,要根据病位的深度来决定。针刺后须加用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只要使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也就逐渐消溃了。在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适当的护理,清心寡欲,使元气得以恢复。然后可服用咸苦的药物,以软坚化积,使食物得以消化而向下传输。
1. 病因病机
-
下膈病因
- 情志不畅(喜怒不适)
- 饮食失节
- 寒温失常
-
发病过程
-
寒邪侵入,寒汁流于肠中 → 虫体受寒
-
虫寒导致积聚,停留在下管(肠胃部)
-
阻碍卫气运行 → 邪气停留
-
进食时虫上取食 → 下管虚 → 邪气乘虚而盛
-
久之积聚成痈(脓肿)
- 痈在管内:痛感深重
- 痈在管外:痛感浮浅,表皮发热
-
2. 诊治原则
-
刺法步骤
- 微按痈处,观察气机走向
- 先浅刺痈傍,逐渐加深
- 不超过三次行针
- 根据脉气沉浮决定针深
-
配合治疗
- 刺后热熨,使热入内,每日施热,助邪气衰退
- 大痈溃后,配合禁忌与辅助疗法(伍以参禁)
- 保持情志平和,助气机调畅
- 饮食以咸苦调理,助消化、下谷
3. 核心要点
- 下膈痈的形成与情志、饮食、气机失调密切相关
- 虫为致病关键因素,受寒后与邪气相合成痈
- 诊治需辨位(内外)、辨深浅,刺法与热疗并行
- 病后调养重在情志安和、饮食有节
相关内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