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黄帝问少师道:有人由于突然忧郁或愤怒,引起张口说话但不能发音,是人体内哪一条通道阻塞了,又是哪种气机障碍而使气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希望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少师回答说:咽部下通于胃,是受纳水谷的必经之路。喉咙下通于肺,是气息呼吸出入的道路。会厌在咽部和喉咙之间,能够开启和闭合,是声音发出的门户。口唇的开张和闭合,犹如开启言语声音的两扇门。舌体上下前后运动,是言语声音的枢机。悬雍垂,是发音成声的关键所在。颃颡又称后鼻道,声音气流一部分由此通过,协助发声。横骨因舌骨横于舌根而得名,受意识支配,是控制舌体运动的组织。所以,鼻腔涕液流而不能收摄,则颃颡闭塞不通,分气失职,多伴有鼻塞声重。会厌薄小的人一般呼吸畅快,开合流利,所以语言流畅;若会厌厚大,开合就不利,气体出入迟缓,所以说话滞涩或者口吃不畅。如果人突然失音,是因为会厌感受了风寒之邪,气道不利,会厌启闭失权,气机不畅,发声器官功能失调,就形成了所谓的失音证。

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失音证呢?

岐伯答道:足少阴肾的经脉,从足部上行,一直联结到舌根部,并联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放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便能恢复开合,发声即可恢复正常。

本文主要阐明暴喑证的刺治法。暴喑多实,取法于"泻"。故要"两泻其血脉",“取之天突”。为后世针刺治疗音哑、气逆咽喉诸症,给予了很大启发。

一、病因机制

  • 咽喉与发音相关结构

    • 咽喉:水谷之道(饮食通道)。
    • 喉咙:气息上下通道。
    • 会厌:声音之户,主发声启闭。
    • 口唇:声音的扇门。
    • :声音的枢机。
    • 悬壅垂:声音的关闸。
    • 颃颡(咽后壁上部):分气泄出之处。
    • 横骨:神气所使,主发舌运动。
  • 声音异常的病理

    • 鼻涕流不止,颃颡不开 → 分气失调。
    • 会厌小而薄 → 发气快,开阖灵活,出气易 → 语声轻快。
    • 会厌大而厚 → 开阖不灵,气出迟缓 → 语声沉重。
    • 卒然失声:寒气客于会厌 → 会厌不能启发,气不能下行,开阖不畅 → 失音。

二、诊疗原则

  • 经络依据

    • 足少阴肾经:上系舌,络横骨,终于会厌。
    • 会厌之脉:上络任脉。
  • 针刺方法

    1. 两泻足少阴血脉 → 驱散浊气。
    2. 取任脉天突穴 → 通会厌之闭塞。

三、要点提示

  • 突发性失音多与寒气阻滞会厌有关。
  • 治疗重在通利足少阴与任脉,恢复会厌的开阖功能。
  • 会厌的形态厚薄,会影响平时的发声速度与音质。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