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黄帝说:自古能知天地之法则,即知生命之源。生命源于天阳地阴之交会,存在四方上下之间,人之生气犹如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布达四方之下,人之气布达全身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全身关节,外应九窍,与天地之气相接,是全身动能之源。内部脏腑相互相生,五行关系不同之气行不同之经脉,功能各异,但皆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完全与自然界相同。人如不知养顺于天地间之法则,起居不节,情志不定,必生病变,此为生命长寿之本源。人之气如天地之气,气清则万物向荣,人则情志安和;人知顺应天地,则阳气能固守生命,即令外在环境倏变,亦无法加害人身。此因能顺应一年二十四节气而成。所以圣人教导百姓,调和精神状态,顺天地之自然法则而生,自然智虑清明,身体健康长寿。如失之秩序,必造成身体九窍阻塞不通,浊物壅塞肌肉腠理间停留不去,无法正常排泄,人身自卫能力必因而衰弱,此皆因自己不知保养调整身心而自伤所致。
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覆盖一切,太阳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如一旦天阳运行失序,犹人身之阳气无法正常运作,必造成折寿且皮表枯萎不华。阳气在上如太阳,能保卫人之外表,使病邪不致内犯。一旦外界寒盛,则会加速运转以御外。此时若生活起居如受惊骛,不知自处,则阳气上浮,无法正常运作,寒邪必趁虚而入。若外在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而汗流过量,造成体内水份不足而燥烦,因成喘渴。如汗无法宣泄而闭塞体内,必生谵语不断,身体但热不寒,皮肤炙手,唯汗出乃散。如受困于湿,头部如戴帽受束缚,阳气与湿黏结体内不散,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大筋,则大筋缩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肌肉萎缩无力。若阳气本身停滞不前,则身形臃肿,营养无法布达全身,循环代谢失常,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阳气之性如此:人一旦过于操烦,则阳气外张不与阴和,以致精力衰竭。夏日操劳,阳气应随汗出,若积屯体内无法外泄,则令人昏厥高热,目不能视,耳不能闻,丧失意识。此际如国家溃败、堤防决堤,一发不可终止。阳气另一特性是:人大怒时,全身绷紧,怒目发张,血随阳上升而贯注于脑,极易昏厥中风。如此则筋失控制而成弛缓,失去自主力。若半身出汗,则生偏枯不遂;若出汗遇湿,则皮肤生疣疹。平素过食油腻者,易生足部脓疡;阳虚之人劳动汗出当风,则风邪入体,寒风生皮疱,毛孔闭塞则生脓疡。
阳气精纯时能养人之元神生命,柔和时能养全身之筋。若毛孔开阖失常,寒气入里则生佝偻;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从背部俞穴入体,则臓气不足,易生惊怯;邪入血分则生脓肿;汗不透发则形瘦而躁;背部俞穴闭塞则生疟病寒热。故风为百病之始。人若气清神静,则阳气必和,固表强盛,虽遇恶劣气候亦不生害。此因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若邪留体内久而不去,必传变移转,致上下不交,阴阳不容,纵有良医亦束手。故阳气受阻积滞时,必速用泻法救治,延误则终败。
阳气昼行于表:清晨由里出表,正午极盛,日暮内敛,毛孔闭锁。此乃阳气之道,夜不运动筋骨逼汗出,不触寒露,是为养阳正道。违逆之则阳气损,形体日见薄弱。
阴阳为生命之本
- 天人相应:生命之本源于阴阳,人体九窍、五脏、十二节等皆与天地之气相通。
- 邪气与寿命:违背阴阳规律则邪气伤人,此为寿命的根本。
阳气的重要性
- 阳气如日:阳气如同天与太阳,失其功能则寿命折损。
- 功能:主卫外,向上运行以护机体。
- 阳气失调的后果:
- 内闭外壅:九窍闭塞、肌肉壅滞,卫气涣散。
- 自伤削气:功能衰退,生命力减弱。
阳气受损的病因与病症
- 外邪侵袭:
- 寒:起居失常,神气外浮。
- 暑:多汗、烦躁或昏聩。
- 湿:头重如裹,湿热致筋脉拘挛或痿软。
- 气滞:水肿,阳气衰竭。
- 内伤因素:
- 过劳:夏季易发“煎厥”(耗竭性昏厥),症见目盲耳聋。
- 大怒:气血上逆致“薄厥”(突然昏倒),或筋伤偏枯。
- 饮食起居:肥甘厚味生疮疡;汗出受风生粉刺、痤疮。
阳气的生理功能
- 温养作用:
- 养神:维持精神活动。
- 养筋:保持筋脉柔韧。
- 失调病变:
- 寒侵:脊柱弯曲(大偻)、瘘疮。
- 营气逆乱:痈肿、畏惊、风疟。
养生与调护
- 顺应天时:
- 日出阳气生,日中盛,日西衰,故夜间宜静养,避雾露。
- 防病关键:
- 风为百病始:保持清静则腠理密闭,邪不可侵。
- 早治防传变:久病难治,阳气壅滞需及时泻邪。
总结
阳气为生命活动的核心,其盛衰关系健康与疾病。外避邪气、内调情志、顺应昼夜规律是养护阳气的关键。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说:人之阴,性能积存营养精华,随时供养所需;人之阳,专司固表御邪。二者密切平衡。若阳过亢而阴不足,则人狂乱脉速;若阳不足而阴过盛,则五脏争引,九窍闭塞。唯圣人知阴阳平衡之理,使筋柔骨坚,气血流畅,内外协调,病不能害,耳聪目明。
常人不知阴阳平衡,易因环境倏变生病。如受风过量伤阳,则肝病;暴饮暴食则筋弛下痢;饮酒过度则胃逆呕;提举重物则肾伤腰坏。阴阳平衡之要在:不过饮、过饱、过劳、过曝于不良环境。起居有常,心情平静,则阳固外,阴安内。二者失和,如天地有春无秋,有冬无夏。调和则合圣人之道。故阳过溢则阴耗,阴平阳秘则邪不侵,百病不生;阴阳离决则人死。阳虚者因寒热抗争而病。春伤于风,夏生泄痢;夏伤暑热,秋必咳;秋坐湿地,则湿阻中焦,咳而肌萎;冬过汗则春病热。
四季不知顺应,必内伤脏腑。阴生于五味(酸苦甘辛咸),伤亦因之。过酸则肝盛脾损;过咸则肾亢心抑;过甘则胸胀肤黑;过苦则脾衰胃亢;过辛则筋弛神衰。故五味须调和,则骨正筋柔,气血畅,腠理密,精神肉体祥和无灾。谨守此道,必得长寿。
阴阳的生理功能
- 阴的作用:藏蓄精气,为阳气提供物质基础(“藏精而起亟”)。
- 阳的作用:护卫体表,固摄阴精(“卫外而为固”)。
阴阳失衡的病理表现
- 阳盛阴衰:
- 脉象急迫,甚至发狂(“脉流薄疾,并乃狂”)。
- 阴盛阳衰:
- 五脏功能紊乱,九窍闭塞(“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阴阳调和的重要性
- 圣人之道:平衡阴阳,使筋脉协调、骨髓坚固、气血通畅(“陈阴阳,筋脉和同”)。
- 健康状态:内外调和,邪不可侵,耳目聪明,气机稳固(“邪不能害,气立如故”)。
阴阳失调的病因与病症
- 外邪侵袭:
- 风邪:耗伤精气,损肝;过食则筋脉弛缓,引发痔疮(“风客淫气,精乃亡”)。
- 饮食不节:
- 暴饮暴食→气逆;
- 过度用力→伤肾,损腰脊(“高骨乃坏”)。
- 四时邪气伤脏:
- 春伤风→夏季洞泄;
- 夏伤暑→秋季疟疾;
- 秋伤湿→咳嗽、痿厥;
- 冬伤寒→春季温病。
阴阳关系的核心原则
- 阳密乃固: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阳密乃固”)。
- 阴阳失衡的后果:
- 阳过亢→阴气衰竭(“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 阴阳离决→精气消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理想状态:阴平阳秘,精神健旺(“精神乃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 五味过度的危害:
- 酸过→肝盛脾衰;
- 咸过→骨劳、心郁;
- 甘过→心闷、肾虚;
- 苦过→脾燥胃滞;
- 辛过→筋脉弛缓、精神耗损。
- 调和五味的益处:
- 骨骼强健、筋脉柔韧、气血流畅、腠理致密(“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 遵循养生之道,可享长寿(“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总结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需通过调节内外环境(如避邪、节饮食、调情志)维持。阳气的固密与阴精的滋养相辅相成,失衡则百病丛生。谨守养生法则,方能延年益寿。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