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黄帝问道:吾闻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是什么意思呢?

歧伯回答:天地有八方,风向依四季的变化而有不同,由东方吹来的风名“婴儿风”,东南方吹来的风名“弱风”,南方吹来的风名“大弱风”,西南方吹来的风名“谋风”,西方吹来的风名“刚风”,西北方吹来的风名“折风”,北方吹来的风名“大刚风”,柬北方吹来的风名“凶风”。吾人随时都浸润此八风之中,当环境突变或起居不正常时或情志郁结不畅或饮食不节,身体内阴阳消长不平衡时,病邪就趁虚而入,渐渐进入五脏,这就是五风,造成病变。要深入了解,必须要从其生克制化之五行关系着手,有所谓四时之胜者,春盛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者。

春天时吹东风,此时如伤于此风,病生在肝,因肝气值春季正旺,故必先受,其进入身体的管道在颈项。夏季吹南风,病人受病此时必伤及心,邪风进入位置在胸胁。秋季吹西风,病人受伤在肺,邪风进入位置在肩背风门肺俞穴位。冬季吹北风,病发在肾脏,邪风进入位置在腰部肾俞穴。以上为木、火、金、水,而四季在交换的间隔为中央属土,即为长夏,以黄历为准可知,春季自清明后的十三日至立夏为止共十八日;夏季自小暑后的十三日至立秋为止共十八日;秋季自寒露后的十三日至立冬为止共十八日;冬季自小寒后的十三日至次年立春为止共十八日,一年有四期为“长夏”,每期十八日,故长夏即季节在交替时的中间地带,此为易患脾病的时期,邪风进入位置在背脊十一、十二稚俞穴部位。又春季受病必先犯头。夏季受病及于内臓,因夏日炎热,脏气向外所致之故也;秋季受病其发在肩背位。冬季受病必中四肢关节。所以春季得病易生鼻衄。夏季得病胸胁苦满。长夏生病必里寒下痢。秋季生病必成风疟。冬季病必易生麻痹晕厥。归纳起来吾人可知,人在冬季收藏时节不过度运动,消耗体力,则春季来临时必不生鼻衄;春季时保护好颈项不使生病,则夏季来时不病胸胁,到了长夏季则不生洞泄里寒,到了秋季也不会得疟疾,冬天也不会延伸出麻木痹病,下痢而汗失禁不止了。

所为“精”者,乃生命之泉源也。冬季知善于藏精气不外泄之人,春季则不生热病。夏季炎热时,吾人当汗出散热,今不汗出者,到了秋季必成疟病。这是一般人都会如此的。所以有“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说法。一天中自清晨日出到中午,此天阳最盛时,为阳中之盛阳。中午至黄昏时,天阳渐衰,乃阳中之阴者也。半夜子时至鸡鸣丑时,为天之至阴时,为阴中之阴也。从鸡鸣丑时至日出,天之阴已衰,乃阴中之阳也。此一日阳阴之消长,人亦如此合于自然之消长。光论人之阴阳,可说外表为阳,内里为阴。人身之阴阳,男则背为阳,腹为阴。女子相反,背为阴,腹为阳。如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肝、心、脾、肺,肾主收藏转化之功,皆属阴。赡、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等,所有消化排泄系统,皆为阳。

因此,欲知何谓阴中之阴?阳中之阳?可利用冬季病必在阴,夏季病在阳,春季病在阴,秋季病在阳。吾人可视节令及所在病变位而用针灸施治也。人之背为阳,其阳中之阳,乃心之属。其阳中之阴则为肺。腹为阴,其阴中之阴为肾也,阴中之阳则为肝,而阴中之至阴则属脾也,这些都是中医阴阳表里之概念,身体内舆自然互相呼应的现象。

八风五风与五脏发病规律

  1. 八风致病:自然界八风(四方四隅之风)可转化为经脉之风(五风),内伤五脏而致病。
  2. 四时相胜:季节间存在克制关系(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3. 五风应脏
    • 东风(春)→病在肝,俞穴在颈项;
    • 南风(夏)→病在心,俞穴在胸胁;
    • 西风(秋)→病在肺,俞穴在肩背;
    • 北风(冬)→病在肾,俞穴在腰股;
    • 中央土风→病在脾,俞穴在脊背。

四时疾病特点

  1. 季节病位
    • 春病在头(如鼻衄),夏病在内脏(如胸胁痛),秋病在肩背(如风疟),冬病在四肢(如痹厥)。
  2. 预防关键
    • 冬季避免过度按摩(“冬不按跷”),则春夏秋冬相应疾病不生(如春不鼻衄、冬不痹厥等)。

精气为生命之本

  1. 藏精防病:冬季蓄养精气,则春季不患温病;夏季暑邪无汗,秋季易发风疟。
  2. 阴阳分层
    • 一日阴阳
      • 平旦至日中→阳中之阳;
      • 日中至黄昏→阳中之阴;
      • 合夜至鸡鸣→阴中之阴;
      • 鸡鸣至平旦→阴中之阳。
    • 人体阴阳
      • 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 五脏阴阳属性
      •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肾(阴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

诊疗指导

  1. 季节与病位
    •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需根据病位施针石治疗。
  2. 天人相应:人体阴阳结构(表里、内外、雌雄)与天地阴阳相通,诊疗需顺应此规律。

总结

八风五风理论揭示外邪经俞穴内伤五脏的路径,四时气候影响疾病特征;精气内守和阴阳平衡是防病核心,诊疗需结合季节、病位及人体阴阳分层(如心为阳中之阳),实现“天人相应”的调和状态。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黄帝说:五脏既然对应四季,其间互相吸引、接受之关系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道:例如东方主青色,入通人体内的肝,其通窍在眼,春季时人体之精藏在肝内,一旦受病易发惊骇。味觉上是酸味,如同草木是青色且酸一样,与鸡同性,食物中以小麦入肝,四时中为春季,天上受木星影响,所以春季气集中头部,五音中合于角音,即嘘声。洛数上为八,乃阴数之极意,其病必连到筋,气味腥臭。南方为赤色,入通人体内的心脏,通道在耳,夏季精气进入心脏,因此一旦受病,必及于五脏,因心为君主之官。味道苦的入通心脏,如同自然界中的火一样,性如羊肉之热,五榖中的黍也入通于心。对应于夏季,天上的火星对其有影响,有病时必先反应在脉上。其于五音中属于征音,就是呵音,洛数中为七,为纯阳之数,气味为焦味。中央为黄土色,与体内脾脏相应,通气之道在口,长夏时精藏于脾,脾气最旺,有病必见于舌,甘味之物入脾如同自然界中之土,五畜中如牛性,五榖中为稷,对应季在长夏,天上为土星在管,有病时肌肉必见反应。五音中为宫音,即呼声应脾,洛数中为五,居中位,气味为香味。西方为白色,入通体内肺脏,通气在鼻,秋季藏精气于此,有病发在背部,五味中辛辣味入之。其如同自然界中之金属类,五畜中如马性,五谷中为稻米,秋季应肺,天上金星在影响它,有病必先见于皮毛。五音中属商音,如呬声,洛数中为九,因而居人体之最上内脏也,气味亦腥臭。北方黑色,入通人体的肾脏,通口在尿口与肛门,冬季精藏于肾,故有病先见关节鼠蹊部,五味中咸味入肾,如同自然界中之水一样,五畜中为猪,五谷中属豆类,冬季应之,天上为水星,有病则先见骨病也。五音中为羽音,如吹声,洛数中为六数为少阴数,气味是腐败之味。所以善于诊察的医师,了解五脏六腑之关系,一顺一逆,阴阳表里之互动是否正常运作,男女的规律何为正常,了然于心,必能很精密的判断不致出错。圣人择人而教,绝不有教无类,不正确的知识勿传,以免误导学生,乃可谓得此道也!

五脏与五行、五方、五色等对应关系

类别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五方 东方 南方 中央 西方 北方
五色 青色 赤色 黄色 白色 黑色
开窍 二阴(前后阴)
藏精 藏精于肝 藏精于心 藏精于脾 藏精于肺 藏精于肾
主病 惊骇、筋病 五脏病、脉病 舌根病、肌肉病 背病、皮毛病 溪谷病、骨病
五味
类比 草木
五畜 彘(猪)
五谷
星辰 岁星(木星) 荧惑星(火星) 镇星(土星) 太白星(金星) 辰星(水星)
五音
五行数
五臭

核心理论总结

  1. 天人相应: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五方、五色等存在系统对应关系。
  2. 疾病诊断:通过五色、五味、病位等可推断病变脏腑(如肝病在筋、肾病在骨)。
  3. 治疗原则:需结合四时阴阳变化,调和五脏功能(如春养肝、冬补肾)。

相关内容

一草一木皆为情,一赏一语皆感恩
AcuHerb 微信微信
0%